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後全球暖化」時代—因應地球暖化調適策略之發展

2009/0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80

字型:


▓撰文:顧洋

鑑於溫室效應對全球各地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相當明顯,面對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現象的主要策略有兩項: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減緩策略是指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將其以吸收貯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調適策略則是指人類必須開始認真考慮如何因應「後全球暖化」的環境狀態,面對似乎已經無法扭轉的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現象,調整目前的生活及社會運作方式,以降低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甚至開發其正面效益的方式。

由於全球經濟快速發展,造成能源使用量大增,因此對於化石燃料的消耗也是相當驚人;加上土地資源的開發,大量砍伐森林,使得全球碳循環遭到破壞,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1900年的約280ppm,快速增加到目前約380ppm。而依據預測,到2100年時,大氣中累積二氧化碳的濃度,可能將高達540~970ppm之間,將使全球各地的地表溫度提高幅度達1.4~5.8℃之間。有些科學家悲觀地警告,即使全球人為之溫室氣體排放立即完全停止,但由於大氣層已累積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仍然會使全球平均氣溫在未來200年持續上升。

近年來全球暖化現象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愈來愈顯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07年公布的第4次綜合評估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暖化現象主要係由人為因素所造成,地表溫度上升導致全球各地激烈氣候現象(如颱風、高溫等)的發生也更加頻繁,不只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造成人類社會經濟極大的損失。

以「調適策略」架構安全環境

由於目前對於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現象的發生,還無法對特定地區提出精準的預測,因此對於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可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居住在生態脆弱地區或貧窮地區人們的生命財產影響更為顯著。「調適策略」之建構目的在於協助政府與組織,妥善調適激烈氣候所帶來的衝擊,並可長期協助氣候風險管理。1995年於京都議定書第1次締約國大會中,建立調適架構工作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短程目標主要是定義出高脆弱性國家或地區,以協助草擬所需之因應調適策略;第二階段為施行調適政策前的準備工作,其中主要工作為調適能力之建置;第三階段為調適策略之施行,以實際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後兩個階段的施行則屬於中長期目標。

2004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第10屆締約國大會檢討過去執行的重點項目,其中包含各國為因應氣候變化著重在氣候變遷之減緩及調適所做的努力,並於會議中決議通過「布宜諾斯艾利斯調適與回應措施工作計畫」,此決議中包含資訊收集之機制與方法論之建立、氣候變遷衝擊模式之建立,以及針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脆弱性和調適策略之工作計畫。其後歷次締約國大會(到2008年在波蘭舉辦之第14屆締約國大會),對於各國調適策略以及國際間對於針對衝擊╱脆弱性╱調適合作機制之討論更為積極,尤其是如何提供技術及財務方面的支援,協助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建構並訂定氣候變遷之優先調適行動方案,使低度開發國家可以其有限的調適能力來進行氣候變遷的因應,一直是近年來締約國大會關注的重點之一。

至於受氣候變遷衝擊最嚴重的幾個領域,一般而言,將海岸地區、水資源、農業、公共衛生及基礎建設列為高脆弱性領域,並針對氣候變遷對各領域之衝擊進行探討。以下謹針對各別領域之脆弱性及可能發生之衝擊略做說明。

海岸地區

全球人口中,有很大部分生活在各地的海岸地區,但是海岸地區也經常暴露在不同的自然災害之下,如颱風、水災、海岸侵蝕與海水入侵地下水等。氣候變遷將使某些海岸地區遭受更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海水水位上升所造成的影響。此外超抽地下水所造成的地面崩塌、土壤固化及土壤侵蝕會使沿岸都市的氣候風險更加複雜。因此海岸地區的三角洲、低窪地區、沙灘、離岸沙洲島、沿岸溼地、河口、潟湖、珊瑚礁及環狀珊瑚島會受到較大的氣候衝擊。

水資源

氣候變遷可能對水資源的供應與使用都會造成影響,在供應方面,氣候變遷會改變全球各地降雨量的分布以及加速地表水分的蒸發,龐大的都市人口、廣大的灌溉農業以及工業的迅速發展,都會使水資源供不應求。在使用方面,氣候變遷會增加各地人民的用水量。雖然氣候變遷對水資源的影響,會因全球各地狀況而不同,但是依據預測,目前已面臨水資源過多或過少的地區,將面臨更嚴重的挑戰。因此應以健全生態系統中的水文循環為基礎,統籌考慮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要求,納入國家社會經濟框架內之綜合決策,以建構具有彈性架構的供水系統來調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並做為生態系統的後盾。

農業

農作物的生長和氣候有絕大的關係,氣候變遷所造成溫度和溼度的改變會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即使是短暫的氣候變化,都可能對農業生產造成傷害;此外氣候改變會使植物疾病及病蟲害的分布範圍產生變化,亦會危及農作物的生產。因此面對未來全球人口的增加,持續性的氣候變遷更會對農業生產及糧食供應的穩定造成莫大影響。由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範圍與程度都相當深遠,許多國家將經歷農作物的產量減少、乾旱、洪水以及其他劇烈天氣變化的衝擊,這將使得水資源、食物安全及人類健康面臨嚴峻的考驗。

公共衛生

人類的健康直接或間接都會受到天候的影響,氣候暖化可能造成病媒散布、縮短病原發育時間,傳染性疾病的傳播範圍及流行季節都會因氣候變遷而擴大;可能造成熱浪、自然災害(乾旱、水災及龍捲風)及空氣污染等激烈氣候的發生頻率及強度都會增加,而加大對人類健康危害的風險;可能造成衛生用水不足、糧食生產不足引發營養不良;可能增加中暑及循環呼吸系統疾病;或由於水災風災山崩等自然災害增加傷亡、破壞供水衛生及醫療系統、引發嚴重的災後創傷、病媒滋長。由於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影響的因果關係相當複雜,因此面對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公共衛生影響,應詳加評估適合的調適策略。

基礎建設

人類生活及社會運作需依賴許多形式的基礎建設來維持,包括:水電、交通、環保與產業建設等。這些基礎建設未來將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引發的各種挑戰,例如颱風水災對水電、交通等基礎建設的立即破壞;而因應氣候變化,基礎建設的推動對許多開發中國家而言更是沈重的負擔。

「新」氣候,「新」策略

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之調適,必須涵蓋政府及民間部門的共同努力,整體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依其目的可以分為預防性(Anticipatory)及反應性(Reactive)策略兩大類。預防性策略的目的是為了預防氣候變遷造成災變所採取的策略;而反應性策略的目的則是降低氣候變遷造成災變之後的傷害所採取的策略。對於政府部門而言,可以採取的預防性調適策略包括:建立預警系統、建立新建設規範、以及築堤等;而可以採取的反應性調適策略則包括:提供補償或補助、加強建設管理、灘地復育等。民間部門可以採取包括:改變生活形式及購買災害保險等的預防性調適策略;以及包括:搬遷、改變保險給付與調整環境條件等反應性調適策略。其實許多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都已被人類廣泛使用,既有技術的改善及強化,確實在某些程度可以協調氣候變遷的影響。但是有些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則可能需要應用新科技、高科技方式來解決,甚至是依賴未來科技的發展。

顯然面對未來無可避免的「新」氣候狀態,調適是必須採行的策略,國家應考量本身之環境特性,妥善規劃其適用之調適計畫,及時評估國內因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現象最可能發生環境災變的地區及領域或部門,並採取適當之調適策略及行動,才能降低可能引發的環境衝擊。但是無論是採用哪些調適策略,都必須配合妥善的管理規劃;氣候變遷的調適絕非一蹴可幾,調適策略需要有效持續地實施,以及依據地區狀況與實施成效不斷地檢討調整,以確保其長期有效。(作者為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