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44
字型:
▓撰文:廖惠珠
最近某些新聞媒體批評節能減碳政策加速經濟惡化,使人們生活更苦,持此論點的人應是不瞭解節能減碳的必要性及其所蘊藏的商機,筆者希望藉著本文的陳述,釐清一些問題,盼更多人一起努力走向節能減碳新世代。
正確使用能源可帶來新經濟體的繁榮 根據人類能源經濟發展史指出:最善用新能源或是能源使用效率最高者,往往可帶領人們走向新一波經濟的繁榮。隨著人力、獸力(耕牛與馬車)、水力(磨坊與船隻)、蒸氣動力(工廠與火車汽艇)、油品(汽車與飛機)與電力(全自動工廠、高鐵與飛機)等新能源或是新能源使用技術不斷的創新發展,而帶動一波波的經濟成長,且提升新視野、新展望,讓人類得以一再突破,過著遠古人類無法想像的新生活。試想,如果沒有電力,怎能造就今日的電腦,沒有了電腦,今日人類生活則不可能如此發達。 今日人們苦於傳統能源不足與使用傳統能源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問題,上帝關了一扇門的同時,也常常開了另一扇門。能源相關科學家長久以來致力於未來能源發展的研究,除了克服目前難題外,甚至可能帶領社會新一波的繁榮,讓節能減碳帶來商機,並化為經濟成長的助力而非阻力。以下針對食衣住行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在有限的篇幅下,介紹一些目前已具技術可行性之能源開發與使用方式。
食:大廈式農場
目前人們所食用之農產品絕大多數來自於都市郊外或更偏遠的農場,除了耗費不少生產與運送能源外,也因占據大片土地需砍伐森林而無法吸納足夠的碳,造成全球溫室效應現象,從而產生氣候變遷問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迪克森構思了都會區大廈式農場。在一棟25層樓的透明建物內,透過有系統之採光、雨水收集與調配運送系統,以最有效率方式生產農作物,並及時新鮮的供應給近在呎尺的都會區居民。在都市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建造大廈以生產農產品,感覺格外不可思議。
另一方面,2008年上半年物價大幅上漲,偏偏薪水不調且失業率又節節升高,一些紐約客就流行在自家陽台種有機蔬菜並養雞生蛋,減少些許食品負擔。隨著能源價格的高漲,偏遠農地的生產成本大幅增加與氣候變遷問題的惡化時,上述兩則訊息點出未來人類大廈式農場的可行性。目前專家們認為大廈式農場在2050年後有可能普及應用。我國都會區住宅大都為平頂屋頂,在目前有機蔬菜價位偏高的狀況下,一些綠手指的家庭主婦不妨集結成小型合作社,在陽台或屋頂栽種各自擅長之蔬果後,再相互買賣或切磋栽種經驗。如此不僅可食用乾淨無污染之有機蔬菜,也多少能貼補家用。
衣:保持恆溫的衣著
大家可能聽過符合節能減碳的夏季「節能衫」,既舒適又通風,不太需要耗用過多的冷氣空調。其實冬天也有好產品。筆者相當愛好新奇產品,曾買件外表普通但卻十分輕盈且保暖的雪衣。該雪衣中間一層布料乃杜邦公司所開發出來的特殊材質,保暖效果奇佳。某年初春與朋友一夥人到華盛頓旅遊,恰逢寒流來襲,大夥兒穿著一件件的大衣棉襖但卻都仍冷得直打哆嗦,只有我僅單薄衣裳外加那件不起眼的雪衣,但卻手暖腳暖,舒服自在的很。總算這件不便宜的雪衣撈回了本,也讓我見識到高科技的衣服果然不一樣。國內部分紡織業者也開發一些高科技布料,相信這些符合節能趨勢之衣著,應頗具國際競爭力,可替紡織服飾業者帶來另一片榮景。工研院亦開發出配有太陽光電板的外套、背包,其所生產的電力可供應手機、隨身聽等小型電力,使用者可因而省下電池費用,不無小補。
住:零能源的住宅
或許多數國人尚不熟悉「零能源住宅(Zero Energy Home, ZEH)」,但在歐美等先進諸國早已推出善用建築技術的ZEH住宅。其通常備有風力發電、太陽光電、太陽熱能與電力儲存設備,並有絕佳的通風與雨水收集淨化系統,結合新能源與人們的居住需求。有些住宅甚至建有管線通往地底下,充分調節地表上房屋之冷熱空調系統。根據Refocus 2006年5月17日之報導,美國在30%稅率抵減的鼓勵下,其零能源住宅的建造比例將可於2050年占全美67%的比例。
Refocus 2006年1月23日的另一篇報導,則指出美國芝加哥工程公司將替中國廣州一家公司建造大樓。該大樓善用風力、太陽光電、太陽熱能等發電方式之ZEH的一些標準設備,而使得大樓總發電量大於其耗電量。2008年10月中國第1座太陽光電大樓亦已啟用,年發電量達26萬瓩時,可替代104噸煤。其發電不僅供大樓使用,還可直接併入電網。
未來國際住宅趨勢發展是串聯整個社區的發電系統,將日照充足時所產生的多餘電力售予電力公司,日照不足而需電力供應時,再向電力公司買入電力。上述這些節能減碳的建築新技術,皆為未來新式建築的方向,有心業者不妨多注意,一旦我國開始實施碳交易,要求使用者負擔碳排放成本時,ZEH將越具可行性。相信若政府可協助業者推動既舒適又符合環保趨勢的ZEH,應可創造一些商機。
行:新交通工具與新運輸能源
眾所周知符合節能訴求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這一波能源危機讓我國自行車業者忙著應付一張又一張的國際大訂單,成為經濟不景氣中極少數的贏家。只可惜自行車難以長距離通行,因此仍需發展更節能減碳的交通運輸工具。面對石油危機,目前國際上已開發有電動車以及改用生質柴油或酒精汽油等生質燃料之汽車,紐西蘭甚至有飛機改採生質燃料。
雖然近年全球因改種能源作物致糧食減產,形成糧食危機而引發國際頗多反對聲浪,但科學家已發展海藻或麻瘋樹之生質能,很可能製造出便宜之生質燃料,另有先驅研究亦指出大量培育可充分吸收碳之藻類,很可能解決當前之溫室氣體而緩和氣候變遷問題。台灣四面環海,具養殖海藻的相對優勢,透過產學研究,假以時日,或許台灣可生產出優質且便宜的生質燃料,更可因吸收許多碳而變成碳權的賣方,大量賺取外匯。
節能減碳與節儉的矛盾性
許多人將節能減碳與節儉畫上等號,認為唯有減少消費方得節約能源且減少碳排放,因而也就擔心節能減碳會產生經濟學的節儉矛盾性現象:「經濟體下每個人都拼命力行節儉時,總體經濟將一蹶不振,經濟更蕭條。」這樣的思維是片面,並未完全認知節能減碳的內容。
其實除了減少能源消費外,節能減碳強調的是使用技術與能源開發的創新與突破。如果可以找到更省能的方法,讓每單位能源產生更多的產值,或開發出具經濟效益之風力發電、太陽光電、生質能、潮汐發電、地熱發電等新能源,甚或發展出有效蒐集並儲存碳的技術,那麼不僅可達到節能減碳之目標,更可創造一些新行業與新工作,進而增加國民所得。期許我國若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與溫室減量辦法後,許多政府的補貼或施行方式就有條文依據,而得創造更多商機。例如溫減法若通過,則政府需大量人力執行碳排放之盤查、認定與檢核工作。綜整之,合適的節能減碳,將創造一些商機與就業機會,從而促進經濟的繁榮。
結語
雖然這波經濟不景氣已使許多能源價格下滑,但礙於煤、油與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日漸枯竭,只要全球經濟復甦,能源價格又將大漲。此傳統能源耗竭與氣候變遷問題,讓人們已到不得不認真思考新能源開發與使用的關鍵時刻。
過去民間業者不願意從事節能減碳工作,主要原因是成本高且不確定性大,業者們深怕血本無歸。如今在高度經濟不景氣下,政府大量補貼以挽救經濟已是各國既定政策。歐美先進諸國補貼時均把節能減碳列為優先考量項目之一,究其原因即在於各國政府都已洞悉節能減碳乃未來人類一定要走的路。在此金融海嘯且大量失業之際,筆者建議政府除採用消費券等短期刺激方案外,亦應大力推展節能減碳商機,既可創造就業機會,又可解決人類即將面對之傳統能源耗竭與氣候變遷問題,且可創造長期經濟繁榮。(作者為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