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節能而乾淨的移動——汽車動力來源與發展限制

2009/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76

字型:


▓撰文:陳芃

汽車是現代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卻也是能源消耗的一大元兇。如何讓汽車更省油、清淨,是全球能資源與環境的重要議題,多元的發展方向與新技術,亦是全球工業界的新商機。

2008年全球汽車保有量粗估為9.57億輛,亦即有接近10億輛的汽車正在使用之中。如此多的車輛絕大多數使用化石燃料,其中又以汽、柴油比例最高,少部分則使用替代性燃料,而電力車輛的占比可說是微乎其微。

以我國來說,運輸部門占原油消費的3成以上(2008年底約為37%),2007年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13.3%。由此可見,車輛動力新技術的開發與導入,與能源耗用、二氧化碳及其他排放成反向關係,亦即可降低燃料使用、抑制溫室氣體排放與環境污染,是一個攸關人類未來的重要技術領域。

從替代到取代

現階段汽車多採用燃燒方式,以熱能轉換成動能,效率低且排放高。理論上可解決此問題方式雖多,但不變的是均以改變動力單元為手段,從石油系的燃料轉向生質燃料,再以混合動力的方式節約燃料使用,最終則希望以電力或其他非燃燒的方式,達到不使用化石燃料與零排放的目標。

改變燃料的來源,須顧及目前汽車的使用情況,在無須大幅修正汽車零件與加油站等設施的前提下,改用替代性燃料是最容易達成的改變。以下茲簡介二甲醚與生質燃料等替代性燃料。

一、二甲醚

二甲醚(Dimethyl Ether, DME)具有無硫、低芳香族特性,代表其能更乾淨的燃燒。DME用於車輛內燃機時,由於含有氧原子,有利於迅速燃燒,且分子量較汽、柴油為低,故可以減少微粒物質的排放,無SOx排放問題,而NOx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亦低於汽、柴油。據日本研究結果,其NOx排放量可較柴油降低40%。

在來源方面,DME可由多種含碳物質合成產生,包括:煤炭、天然氣、生物質等,故以其做為燃料可以降低對於原油的使用,缺點為DME單位熱值較低。DME可做為柴油引擎的替代燃料,但噴射系統必須經過修改,目前瑞典已導入DME貨車使用,中國亦利用煤炭生產DME,並預計導入做為卡車燃料。

DME亦可用於燃料電池,包括由DME製氫與直接燃料電池兩種模式。DME的優點在於其分子完全氧化後可提供12個電子的電量(甲醇為6個),且不會造成電位下降。

二、生質燃料

車用生質燃料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使用酒精添加於汽油中做為替代燃料,再者是以生質柴油等直接替代現行燃料。相關資料顯示,全球生質燃料的生產大戶均為農業大國。生質燃料的限制在於土地、與民爭糧、氮肥釋出之全球增溫潛勢等。日本為汽車使用大國,車輛保有量達7,000萬輛,卻囿於上述限制而無法大力推動生質燃料。台灣情況與日本接近,對於生質燃料的投入,應思考以下一代的纖維素技術為切入點。

利用木質纖維素(Lignocellulose)製作生質燃料,被稱為第二代生質燃料,其來源多且廣,轉換率更高,發展不致擠壓糧食作物的空間。該技術現階段重點在於前處理(打散纖維素結構)及利用高效率之酵素(Enzyme)讓纖維素水解糖化轉換效率提升,其中又以酵素占成本比例較高。近年美國能源部陸續投入10億美元從事相關研究,合作廠商之一的Novozymes預估,每加侖酒精使用的酵素成本將由5美元降至0.3美元,Genencor則估計為0.1~0.2美元。

各種解決方案與相關技術

替代燃料可視為過渡期的方案,電力則是新世代汽車動力來源的主流發展。然而問題在於如何產生電力,以及如何讓電池電動車或燃料電池汽車具有現階段汽車的性能,且續航力與方便性能滿足大眾的需求。以下將簡述主要的動力技術與所需求的儲能設備。

一、混合動力

長期以來,電動車的功率與續航能力均無法達到商業要求,而混合動力車則為此提供了部分答案,歐巴馬在當選美國總統前,也使用Ford的混合動力車。混合動力車大多是內燃機再加上電力系統,而電力來自於蓄電池或其他發電裝置。由於內燃機僅在特定工作狀態下能維持高效率(如高速公路巡航),在此前提下,混合動力車的設計多以電力做為動態調整項目,核心技術在於控制兩個動力來源間的協調性。

混合動力車目前也導入太陽能模組,惟能源轉換效率仍低,亦有已導入燃料電池的產品,初具商品化的可能性。以各大車廠研發方向來看,混合動力車雖屬於過渡性產品,但具有下世代技術的指標意義,而由此亦可預見未來車界將以燃料電池汽車為共同的大方向。

二、高性能電池

汽車用電池現階段以鋰鐵電池最為熱門。美國德州大學在1996年以LiFePO4做為正極材料,克服鋰鈷正極鋰電池的缺陷,在過充電、大電流時不具危險,無毒性、無記憶效應,成為汽車、特別是純電池電動車的最佳選擇,亦可使混合動力車更具實用性。

鋰鐵電池目前主要技術問題在於正極材料、隔離膜等。正極材料由Phostech擁有德州大學之專利商業授權,而A123 systems則以奈米微粒酸鐵粉體提高導電性;在國內,長園科技、立凱電能等廠商則擁有不同技術。在隔離膜技術方面,除基本的阻隔正負極之外,必須具多孔性、低電阻、機械強度高、具彈性、可撓曲,耐腐蝕、高耐氧化性等特點,目前仍以美、日為領導廠商。

三、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為一動力單元,以氫與氣為燃料,利用觸媒加速反應,將化學能轉換成電能,簡言之,就是水電解的逆反應,其效率可達55%以上(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較內燃機的30%高出許多,同時完全沒有排放及污染。

由於行車時環境的限制,PEMFC是最適合用於車輛的燃料電池。目前技術面的問題在於膜材的選擇,穿透度攸關效率,化學與機械穩定性則是符合市場需求的基礎。在成本方面,隔離膜約占燃料電池35%成本,但內部使用的鉑觸媒價格則更高,約達成本的40%,此兩者如能尋找到大幅降低成本的新材料,燃料電池汽車才有普及的可能性。

前述燃料電池以純氫為燃料,故須將儲氫設備納入汽車結構之中。車用儲氫設備的最大考量是安全、重量、價格與能量密度等。由於一般乘用車輛空間有限,又要求節省能量(氫須在80℃左右被釋出),故此方面具有多重的研究方向,目前則以高壓、液態、儲氫合金與吸附儲氫為主。

高壓儲氫為目前主流之技術,但要達到700大氣壓力的容器價格不斐,且消費者對高壓的觀感不佳,有安全上的顧慮;液態儲氫則要克服冷卻設備的限制,BMW開發有無需冷卻設備的儲槽,但體積龐大且有壓力與汽化等問題;儲氫合金以固態氫模式儲存,不需高壓,但能量密度過低(目前為重量百分比2%),影響車輛實用性;吸附儲氫則是以奈米碳管(CNT)等材料吸附氫氣,可達10%以上,但是量產技術尚未成熟,價格也偏高。

四、壓縮空氣

印度最大車廠Tata Motors投入2,000萬歐元,預計生產法國MDI所設計的空氣動力車Citycat,其原理是將空氣壓縮至汽車的儲氣系統,以空氣壓力推動傳動系統,類似工廠內常見的氣動工具。由於車輛本身非常輕巧,故能得到相當的續航力,但載重能力偏低,僅適合短距離交通。

這種利用壓縮空氣、無污染又造價低廉的車輛,沒有空調、音響等舒適性設備,同時安全性仍有疑慮,但卻極為符合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同時,車輛由印度國內開發製造,產業鏈主導權掌握在本土車廠,更能有效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對於國家經濟具有相當的效益。

市場面限制仍多

看過新的汽車動力技術後,必須瞭解一些可能影響技術發展的限制。由使用層面來看,汽車已是普及的私人財產,特色是可自由支配與運用,而汽、柴油等燃料目前供應足夠,也是百年以來不變的模式。新的動力技術若要大幅改變全球使用者的習慣,在初期的推動上將會遭受相當的抗力,以企業在商言商的立場來看,如不能迅速的回收投資成本,將影響開發的意願。

再者,新技術可能會形成多元利益的衝突,如放棄既有的龐大基礎設施(如加油站系統),再建立起一個足以滿足需求的全新設施(如加氫站),牽涉的層面不單是消費者新行為模式的教育,更隱含能源供應者、通路業者、車廠、各級供應商等連帶關係;要排除這些因素,絕對是一項極其艱鉅的挑戰,非單一企業可達成,最終均需倚賴政策力量。也因如此,全球車廠的對策,在情勢未明朗的情況下,短期內仍以改善內燃機效率與節省燃油為主,諸如稀薄燃燒、直接噴油等技術,但實際所能貢獻的成效,遠落後於每年增加的汽車銷售量。

目前全球遭逢金融海嘯,美國三大車廠風雨飄搖,受到財務影響,投入新技術研發的動能大幅下降,意願也轉趨保守。雖然龍頭老大意興闌珊,但金磚四國等新興國家車市仍有向上的動能,惟此時所生產者,均為滿足當地市場需求的低成本車種,新技術的落實仍然不易,印度空氣動力車的發展,或許能成為一個觀察的指標。

現階段,Hybrid為相當具有潛力的技術,美國總統歐巴馬亦承諾將推動Hybrid車輛。而被視為最有可能替代內燃機的燃料電池,亦可先期透過Hybrid的方式,彌補目前實用性能的不足,並藉汽油╱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的商業化,持續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究,最終達到全面替換內燃機的目標。(作者任職於工研院材化所)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