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75
字型:
▓整輯:胡立薇 ▓圖片提供:台灣風能協會
因應氣候變遷,近年來各國政府莫不投入大量人力與金錢扶持風力發電產業發展。為了強化台灣風能產業的市場與技術能量,並搭配經濟部「搭橋專案」,由經濟部指導、工研院與台灣風能協會聯合主辦的「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於2009年8月17及18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這是兩岸首度大規模針對風電產業合作進行討論,亦是繼兩岸太陽光電、LED照明產業交流會議後,在台灣所舉辦的第3場綠色能源產業兩岸合作交流會。
「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開幕首日有500多名兩岸業界高階主管及重要人士熱烈參與,中國方面由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劉琦擔任團長,率領80餘位產學界代表來台,其中包括:華銳、金風、湘電等重量級風機製造商以及華能、龍源等主要電力業者;台灣方面則有東元電機、中鋼機械、怡興工程等超過400位業界相關人士報名參加。
此次交流會演講內容涵蓋四個層面,分別是:「兩岸風力發電產業策略與發展規劃」、「兩岸攜手合作進軍國際市場」、「兩岸風力發電教育與人才交流」與「兩岸離岸(海上)風電商機與合作機會」。主辦單位表示,透過此次交流,可望整合兩岸資訊、通訊、機械、電機電子等產業鏈,兩岸廠商可共同研究適合亞洲氣候與地形的風力機組,推動建立符合兩岸特殊環境之風電產品標準。在逐步推動風力發電合作及市場開發的架構下,同時也為產業全球布局,提出創新的角度與可能性。
兩岸風電搭橋,聚焦優勢互補
去(2008)年全球風力發電累計裝置容量為121,187MW,中國的市占率為10%,達到12,210MW,目前中國風電整機製造商超過70家,華銳、金風已擠進世界排名前10大。經濟部能源局局長葉惠青指出,兩岸的風力發電產業型態具有互補性,中國的內需市場龐大,製造供應體系完整;台灣則在關鍵零組件的製造品質具優勢,且有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如何為台灣風力發電產業創造新商機,一直是能源局努力的重點。台灣風力發電設備產業聯誼會會長許文都則表示,台灣產業具備快速ODM╱OEM能力,例如:機械產業之2008年出口值排全球第3大;電子零組件產值,為全球市占率第2;在風機關鍵零組件方面,台灣業者已具備發電機、齒輪箱、塔架及其他次零件原料如螺栓、變壓器、輪轂鑄件等製造實績。未來如能朝「China+1」模式開發,可提高兩岸風機產品市場競爭力;而以亞太市場為誘因,吸引國際系統廠至台灣生產零組件,將使台灣業者有機會切入國際大風力機系統廠供應鏈。
在兩岸聯手進軍國際市場方面,與會代表亦相當踴躍發言。中國代表團團長劉琦建議,兩岸風電廠商應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風電技術進步。中國雖擁有齒輪箱、葉片等技術,但在變頻控制設備等創新技術發展較薄弱,兩岸應在關鍵技術領域合作,形成技術自主的產業鏈。台灣風能協會理事長劉兆凱則認為,兩岸風電業應以差異化商品攜手合作,以海岸、離岸及資通訊整合的特色風電領域來發展,才能有別於歐美廠商現有陸地風機的產品。從企業角度來看風力發電產業發展,劉兆凱認為有5種營利模式,分別是:一、零組件供應;二、風機整機製造;三、總組裝加維運(Assembly+Maintenance);四、風場營運;五、維修。台灣擁有風電零組件供應鏈體系以及資通訊整合能力,未來若大量應用於風機運轉,將可加強及時維運之可能性,從而降低風機維護成本,並與歐美風機有所區隔。
海上風電商機,研議共同開發
根據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王民浩介紹,大陸沿海地區海上風能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的潮間帶、潮下帶灘塗以及近海、深海區域。和「三北」地區(指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陸上風電相比,東部沿海地區能源需求大,電網結構較強,開發建設海上風電不會面臨接網或限電問題。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童遷祥則表示,中國沿海及台灣海峽皆有龐大的風電潛力,是未來重要的自主再生能源之一,特別是台灣海峽受中央山脈與武夷山系之地形效應影響,風力強勁,年平均風速為每秒5.2公尺,澎湖海域年平均風速更達到每秒7.5~8公尺,是世界級的好風場。
看好兩岸聯手開發海上風電的可能性,台灣風能協會理事長劉兆凱提出,在澎湖海域設測風塔可成為兩岸合作起點。中國代表團團長劉琦表示,不論是在台灣周邊海域,還是中國沿岸海域,皆蘊藏著巨大的風能資源。中國歡迎台灣企業到西岸的海域投資開發風電,也希望台灣引入中國風電開發企業到台灣近海區域投資風電。
不過,開發海上風電需考慮風機基礎設計、施工安裝難度、颱風、生態環境等問題。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童遷祥援引歐盟各國及其企業界經驗指出,兩岸不妨參考採用合作模式來分攤風險及投資開發的費用,其中包括專業施工團(船)隊之建構與協作。怡興工程董事長盧顯卿更建議由兩岸合資成立開發公司,以台灣近海海域為試驗地點持續開發離岸風場,累積實際運轉經驗。帶領兩岸風機相關業者申請國際認證,開發適合各種不同自然環境的離岸風機,最終成為擁有超大型離岸風場及風機產製能力的國際級風力發電集團。
兩岸簽署協議,未來加強交流
在兩岸業界及學研機構人士熱列探討交流下,為期兩天的會議於8月18日下午圓滿閉幕。雙方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及「台灣風能協會」秘書長王裕光代表簽署合作意向書。此次會議共達成6項重要合作協議如下:
一、加強兩岸風力發電交流及合作。
二、兩岸風電業者進行業務合作。
三、架構兩岸風力資源資訊平台。
四、建立兩岸共同風電產品標準及認證制度。
五、聯手進行風力發電人才的教育及培訓。
六、成立產業合作交流平台,定期舉辦交流會議。
對此大會主席暨工研院院長李鍾熙指出,台灣已具備完整的風力發電機供應鏈,不管從原物料、零組件、次系統及風場營運均有廠商積極投入。透過此次會議,台灣風力發電業者對大陸市場設備及產業鏈等相關細節更加瞭解,台灣業者未來可以選擇利基切入與大陸攜手合作,進一步提升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在全球市場發展潛力。
中國代表團團長劉琦也表示,大陸近年來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因發展速度快,產生了一些電網建設、電價補貼及技術不足的問題。合作意向書的簽署,規劃了雙方下一步的合作路線、合作方向以及合作領域。兩岸若能攜手,將可推動技術的進步,進一步聯合開發海上風電及進軍國際市場,創造雙贏局面!
結語
「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是繼兩岸太陽光電、LED照明產業交流會議之後,在台灣所舉辦的第3場綠色能源產業兩岸合作交流會。根據大會統計,此次與會貴賓超過500位,包括中國學研機構、風機製造商及電力業者等80餘位,及台灣產官學代表400餘位。會中除就兩岸風電市場、風機技術、電網連接及人才培育等各層面交流經驗、互換意見外,會後亦由台灣風能協會與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簽署「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意向書」,為此次搭橋會議劃下完美句點。儘管目前全球風電產業仍由歐美國家主導,與會者一致堅信唯有透過兩岸合作、截長補短,方可使華人風電設備製造技術提高市場能見度,並為兩岸風電廠商聯手進軍國際市場開啟雙贏契機!(作者任職於東元電機董事會新事業推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