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簡單夢想的漫長實踐——淺論再生能源發展與近日技術

2010/0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13

字型:


▓撰文:陳芃

在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15)落幕後,並沒有按照原定計畫,確立一個具約束力的減排目標。然而,沒有結果的COP15,仍對於再生能源的發展產生相當的鼓舞作用,會後25國的共同宣言,確認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之內;其中最大排放國美國的加入,以及中國、印度兩個未來排放潛能最高的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凝聚了人類對於未來環境變化的共識。再者,先進國家承諾在2020年之前,每年集資1,000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在2010至2012年之間,每年將先有300億美元投入此工作。所謂協助因應氣候變遷,核心即在於發展先進、低碳的能源科技,為再生能源產業注入活水,特別是經濟負擔低、價格低廉、容易普及的系統,將會是開發中國家的首選。

改變中的產業驅動因子

長期以來,成本一直是再生能源推動的瓶頸,人類無可避免的必須以經濟的角度審視再生能源的效益,而其始終難以達到商品化門檻,更遑論經濟規模。由1973年第1次能源危機開始,諸多再生能源技術即已萌芽,太陽能、風力、洋流、海洋溫差,甚至藻類研究、生質燃料等許多耳熟能詳的技術,均因成本╱效率問題而被束之高閣。

20世紀的3次能源危機,均肇因於區域衝突,基本上,產油國的供給能力並沒有大幅的變化,驅動再生能源發展的因子,在情勢弭平後即消失;在這樣的循環之下,新科技沒有經濟力的支持,難以持續發展腳步。然而在今日,原油的供給能力同樣沒有太大的問題,但驅動再生能源發展的因素已變成環境問題,如全球對此議題能達成共識,即已確立未來的方向。

再者,以商業立場觀察,實際的金援措施創造出廣闊獲利的空間。自京都議定書以來,各國扶植再生能源發展,均以政策補助為敲門磚,因地域、時間、補助項目的不同調,促使市場萌發的力道分散,投資風險性亦高。而現在起,每年至少300億美元的大餅,目標明確,再生能源產業的經濟性障礙已部分消弭;更重要的是,明確的實際需求出現,促使市場轉變為「先進先贏」的卡位戰。在此前提之下,研發所獲得的重視與挹注,絕非昔日可比擬。

適當科技理念生根

前面論述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下文將以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的角度,觀察再生能源未來可能的方向。「適當科技」一詞起源於英國經濟學家E. F. Schumacher在1973年提出的論點,鼓吹發展簡單、小量、低成本、非暴力的科技。此理念投射在能源體系的設計上,即應以小型、自給自足、分散而多元的能源,替代集中化、大型化、強調經濟規模的能源供給方式,而再生能源正是最佳選擇。

適當科技的關鍵在於如何將理念,透過設計落實成為技術,然而這卻也是困境所在。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標並以堅定的信念執行,而這通常必須透過政策、法令來約束,所幸目前全球已初步達成共識,有減排降溫的一致目標;再者,技術是否能夠實踐理念,此部分則與科技進展有相當的關係。

舉例來說,矽基太陽能光電的發展是由太空用途的需求開始,然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其對於減排其實沒有正面的助益,因為由矽礦開採、純化、磊晶,再經數百道繁複的製程產出的太陽光電系統,其生產端的能源耗用量,比在20年使用年限中所發出的電更多。同時,在生產時耗費化石能源並排放大量的碳,卻強調產品用於減碳,整體效益難以令人期待。

由此可知,太陽能光電的轉換效率、製程中的減排是其能否防制地球溫暖化的關鍵。其他的例子,如第一代生質燃料與民爭糧所引發的問題等,都必須以更進步的技術來克服。這些例子提醒大家,「適當科技」的落實有其困難性,而相關科技基礎的紮根,也必須符合適當科技的理念。

2009年的先進再生能源技術

以下介紹數項在2009年發表的科技,可看出科學界對於能源的開發已愈來愈多元化,且在不同的應用面向中,不斷尋求更佳的解決方案,符合小而美、永續發展的觀點。

◎滲透壓發電

挪威國營的Statkraft公司,在2009年11月發表滲透壓發電原型。以薄膜隔離淡水(前方低水位者)與海水,利用兩者濃度的不同,淡水將透過薄膜流向海水,升高海水側壓力並推動發電機。目前原型機可發電4kW,僅能推動咖啡機等小家電,而據Statkraft研究,每平方公尺達到5W的效能,才具有經濟競爭力。如以5W╱m2的效能來看,此發電方式需要很大的空間,因此該設計利用立體堆疊等方式來節省體積。

滲透壓發電的關鍵在於其中的薄膜,其為耗材,必須兼顧水交換的性能、使用時間長短,以及製造與操作成本。Statkraft的願景為採滲透壓發電每年生產1,700,000MWh的電力,足以供應歐洲一半的需求;而在2015年前該公司將完成25MW的先導廠,可供1萬戶家庭使用,落實的腳步可謂迅速。對於海水取之不竭的台灣來說,這種不受限於氣候條件的再生能源技術相當值得期待。

◎多種高效能風力系統

風力系統常受限於環境,離岸式機組是發揮更高效能的作法。英國科學家將離岸式的機組,由水平軸運轉改成垂直軸設計,更試驗性的讓其漂浮在海面上,而非傳統的在海中大興土木,此方式可較陸上風力機組多獲得30~50%的風能,且興建成本更低。

美國Nordic Windpower公司發展的風電系統,採用2葉片設計,較傳統的3葉片機型降低20%以上的成本,並透過特殊的傳動系統,使其在狂風、突然的起風狀態也可以運轉發電,目前開發1MW的系統,適合社區使用,落實分散的概念。

南非Vaal大學則設計出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以三層垂直排列的葉片,風能利用率較傳統垂直軸風機提升200%,且因採垂直設計,所占空間極小,預計在2年內將推出100kW的機種,更適合單一的住家使用。

◎低成本、低能耗的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發電成本近日又有重大突破,美國Solexant公司開發之無機奈米半導體材料,尺寸僅直徑4nm,長度為20~30nm,如此細微的材料可製成油墨狀,以roll-to-roll方式印製出來,每瓦生產成本為0.5美元,比現行常用之真空蒸鍍技術降低近40%,同時也避免真空蒸鍍高能耗、高設備成本的問題。

每瓦1美元是太陽能發電在近2年的指標,在5年前則是天方夜譚,足見太陽能技術的進步速度。2009年3月,First Solar公司以真空蒸鍍法製作薄膜太陽能電池,首度達成此目標,然而Solexant在不到1年的時間中再破紀錄,同時也因此名列2009年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之中。

Solexant未來的關鍵是讓模組的發電效率能超過10%,唯有如此才能克服裝置面積與成本等問題,否則即使成本低於每瓦1美元,實用性與產品力卻難以與現行的矽太陽能電池競爭。

回歸簡單,發揮創意

美國、歐陸各科技專業刊物與網站,在年末時常會各自預測最有潛力或影響性之技術;無論在排名或是入榜數量上,能源科技無疑是2009年最大的贏家,部分再生能源技術受到青睞的程度,甚至高過最具「錢途」的ICT發展與資通訊技術。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科技的起源常常是很簡單的。黑色吸熱、白色反射熱,是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一位MIT的博士生將這個概念轉換成為遇熱變白、遇冷變黑的屋頂材料,馬上就為減碳與自己的荷包做出貢獻。再者,機械表可以透過動能自動上發條,那脈搏跳動是不是能做為驅動表的能量?一個15歲的印度女孩提出脈搏發電的想法,Stanford大學將其朝向於電子書、手機的電力來源等方向發展,每個人都可能是一個分散型電力系統,足夠提供自己的日用需求用電。

回歸簡單、發揮創意,再生能源的方向將會更廣闊,而千頭萬緒的節能減碳工作,或許因此而得以釐清,讓未來的清晰脈絡能夠浮現。(作者任職於工研院材化所)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