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兩頭燒的待解難題——中國天然氣現況與未來發展

2010/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78

字型:


▓撰文:陳芃

在COP15之後,「450情境」(將全球升溫超過2℃的可能性限制在50%之內,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必須維持在450ppm二氧化碳當量)成為國際的共識。中國是全球開發中國家裡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而在哥本哈根協議後,也公布自己的減碳時程表,初步規劃為2020年時每單位GDP的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降低40~45%。

中國能源消費長期保持高度成長,碳排放量仍在增長之中,政府雖以改善能源效率為優先選項,然而其技術尚未能跟上水準,節能設備的成本又高,使得推動減碳工作更顯得困難。現階段中國如要實際降低碳排放,低碳能源是最重要的工具,基於再生能源的產出有限,天然氣將是中國最主要的低碳能源選項。本文將概述中國天然氣產銷情況,並分析可能的問題與影響。

原以自產天然氣為骨幹

展望未來能源趨勢,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09年將天然氣定義為「無論減碳目標為何,均將發揮關鍵作為」的能源,其預估全球消費量將由2007年的3兆立方公尺,在2030年成長至4.3兆,平均年增率1.5%,其中80%以上的消費成長來自非OECD國家,又以中國與印度兩國的成長率為最高。

天然氣占世界各國一次能源使用比例平均為24%,然而在中國能源消費中,卻連4%都不到,顯見發展的空間很大。對於昔日的中國而言,天然氣是一種「高貴」的能源選項,從探勘、生產到運送(管線、儲藏、LNG船隊與接收設備),均需高額的固定成本投資,連帶讓終端使用成本上揚。對於仍以低成本做為競爭力核心的中國產業政策來說,高成本的能源並不是一個有利的選項。

不過在經濟迅速發展與都會現代化的要求下,自2000年起中國天然氣消費開始大幅增加,2008年總消費量約775億立方公尺,這段時間內平均年成長率高達16%。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預測,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在2020年時達到2,500億立方公尺。

自產氣是中國天然氣最主要的供給來源,2008年中國產氣量約760億立方公尺,僅有2%的需求缺口;然而在消費大幅成長、開採增加有限的情況下,2020年時這個缺口將擴大到40%。為此,中國勢必須擴大進口天然氣以滿足國內需求,連帶必須投入相當成本,籌建足夠能量之進口設施與運輸設備。另一方面,對國際天然氣合約的議價能力,將決定國家整體能源政策的走向,此部分又涉及外交、區域合作與安全等議題,讓天然氣問題顯得更加複雜。

看得到卻吃不到的蘊藏

根據英國石油BP統計,2008年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為2.26兆立方公尺,然依據中國政府自行調查的天然氣蘊藏量(總蘊藏量,非探明儲量),卻至少有25兆立方公尺。這個情況說明地底雖然儲存有大量天然氣,但是具經濟效益、可商業利用的比例卻很低。

根據分析,中國所蘊藏的天然氣純度普遍不足,硫、二氧化碳、水分等含量偏高,約占總儲量20.1%,造成整體利用率的下降。另一方面,中國氣田儲量普遍偏小,目前僅有6個超過1,000億立方公尺的氣田,而上述的規模等級僅剛好達到商業開採的最低標準。為開發自有資源,中國政府將氣田開採的儲量限制大幅下修至300億立方公尺,預估可採儲量為180億立方公尺,但相對也提升了開採成本。

因地層特性關係,中國境內低壓、低產量的儲氣層比例約占50%以上,這些蘊藏基本上並不具商業開採價值,同時產氣的地點遠離華東╱沿海的經濟中心,龐大的運輸設備成本與維護工作,使不具規模的自產氣源顯得更沒有競爭力。

目前中國天然氣的可開採年限持續下降。所謂可開採年限,乃是以探明儲量除以年開採量。在1998至2008年間,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平均年增率為6.5%,同時期的天然氣產量年增率卻為12.7%,在探明儲量增加有限,產氣量卻強勢增加的情況下,中國天然氣可開採年限由1998年的58.7年,一路下降至2008年的32.3 年,同時期世界天然氣平均可開採年限則為63.3年。

進口氣成為少數的關鍵

在自產天然氣不敷使用的情況下,進口是唯一的途徑。中國進口天然氣分為液化天然氣(LNG)與管線天然氣兩類。2009年中國進口LNG總量達553.2萬公噸,較2008年增長65.8%;LNG平均進口價格為每公噸282.3美元,較2007年上漲36.1%。

在管線天然氣方面,中國之西氣東輸一線已運轉,二線工程已開工,計劃於2011年底完工輸氣。此工程西起新疆,南至香港,總長度9,102公里,年輸氣能力達300億立方公尺,更與2009年12月中開通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連接,成為中國境內與國外天然氣互連的主要管道。

進口LNG可直送中國沿海的經濟中心,不用大規模的內陸運輸建設是其優勢,但是價格卻讓中國政府難以負擔。中國自產天然氣由西部產區送至東部沿海的終端售價,約在人民幣1元╱立方公尺左右,然而與澳洲簽定長期合約價格的進口LNG,僅到岸價格就已經高達人民幣4元╱立方公尺。在管線運輸方面,自中亞進口之天然氣到沿海地區之終端售價為人民幣2元╱立方公尺,亦較本土氣價高出1倍。

進口天然氣價格成為扼住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要素,但卻又受限於需求缺口,不得不採購。中國經濟政策長期以GDP為導向,若調漲天然氣價格,將會拖住GDP的成長,致使政策目標可能無法達成,同時對於下游產業的發展與民生的消費支出,都將產生負面影響。在增加內需與促進民生進步的施政主軸之下,氣價的上漲顯然不易。

除經濟層面上的制約外,在政治與外交方面,中國對於天然氣的進口國也多了一層顧慮,保持與這些國家的良好關係,遂在國家安全議題中占有極高的優先順序。由區域安全與合作的角度出發,也將影響世界局勢的發展。

由煤炭轉換成氣源

承上,在國家安全的考慮之下,中國有相當大的一股聲浪,主張以煤炭製造合成氣,藉此滿足國內需求,並將外購天然氣的花費留在國內,對於促進經濟成長有相當的幫助。

起源於18世紀的煤化工,技術已相當成熟,中國又是煤炭大國,甚至已有完全自主化的煤製烯烴(乙烯╱丙烯)技術,對於煤炭汽化技術的掌握能力已有基礎,故以煤製合成氣部分替代天然氣的論點受到相當的支持。如能生產相當規模的合成氣,不但能降低進口壓力,更相對提升議價能力,對於原本因進口天然氣而陷入劣勢的中國,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煤炭氣化在美國已有20年以上的商業化運轉經驗,如以煤炭成本為人民幣100元╱公噸來計算,合成氣成本可控制在人民幣1元╱立方公尺,加上運輸至沿海地區的總成本約1.3元╱立方公尺,遠低於管線進口的價格,LNG就更無法與其比擬。

以現階段中國政府核准之煤化工產能推估,2015年時中國合成氣產能將可達200億立方公尺╱年,約占總天然氣消費量的10%,已可產生相當的抒解作用。

在複雜的選項中交戰

然而,煤製合成氣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以此替代天然氣,是不是飲鴆止渴的行為,對於極力遏止「三高」產業的中國政府,顯然是個頭痛的問題。中國煤炭蘊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黃土高原區,在沙漠化的氣候下,水資源非常缺乏,然而每產生10億立方公尺的合成氣,製程中需要用水500萬公噸,更須處理後端大量的高濃度廢水,而製造過程中也將排放可觀的二氧化碳,同時伴隨著煤炭內的硫等具毒性的不純成分。整體而言,此產業對於環境有很大的殺傷力。

使用天然氣的主要目的在於其為清潔能源,但是煤製合成氣在製造過程中就已經造成污染與資源耗用,更會增加碳排放,對減碳工作可說是雪上加霜。在能源消費持續看漲的情況下,減碳已是高難度工程,再大幅開發煤製合成氣,中國碳排放的壓力更可想而知。

在COP15後,美國與中國完成「中美清潔能源科技合作協議」,未來5年內兩國每年共同提撥1.5億美元做為清潔能源科技發展用途,其中淨煤技術的移轉與開發即名列最高優先順序,可見煤炭的使用,對中國而言已是「燃眉之急」。然而新技術所能帶來的減碳效果,以及合成氣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仍有待觀察,中國天然氣的窘況,短期內仍然是一個待解的難題。(作者任職於工研院材化所)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