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中國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趨勢及影響」研討會紀要

2010/05/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74

字型:


▓撰文:顏君聿 ▓攝影:陳毅玲

在當前能源與減碳議題成為世界各國關注重點之際,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崛起,極可能帶動全球資源配置、能源價格、新能源技術研發與使用,以及國際組織地位的消長變動。因此,這次經濟部能源局、台灣經濟研究院藉由舉辦「中國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趨勢及影響」研討會,探討中國最新能源與減碳政策發展趨勢,以及其他國家面對中國崛起之態度與因應,期深化國內產官學研各界對相關議題的瞭解與掌握。

研討會概況

「中國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趨勢及影響」研討會,由經濟部能源局主辦、台灣經濟研究院執行,於2010年3月30日假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行。經濟部能源局綜企組組長翁素真於開幕致詞中表示,過去幾年,中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滿足境內與日俱增的經濟成長及能源需求,積極的在世界各地尋找能源供應來源、參與國際性的能源投資開發計畫。挾其廣大能源市場,中國大規模於海外獲取能礦資源之舉動,深深影響全球能源市場版圖的變動。此外,由於中國能源需求成長態勢持續延續,加深溫室氣體排放增量問題,目前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全球五分之一以上,為世界排名第1的排放國,亦即,中國減碳政策與成效對於對抗全球暖化亦扮演了重要角色。

為探討相關課題,這次研討會共規劃兩個議程,分別為:「中國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發展及布局」及「面對中國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發展之因應」,除分析中國最新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與策略構想外,並就其他國家觀點,探討如何因應中國能源與減碳地位崛起,以及兩岸合作議題。研討會邀請到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副處長吳福成、研究五所副所長陳詩豪、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副教授楊之遠、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鄧中堅、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院長黃宗煌及台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等專家學者擔任各子題之主講人,並和與會者針對中國能源與應對氣候變遷議題進行研討與交流。

中國能源困局加速其全球戰略布局

台經院國際處副處長吳福成於報告中指出,中國「缺油少氣多煤」的能源資源稟賦特色,決定了其長期以來能源供需結構之矛盾問題。尤其,中國每人平均能源占有率遠低於世界水平且能源利用率不高,確保能源穩定供應係成為其發展之戰略性課題。為加強能源資源利用,中國積極開發國內油氣與煤炭資源,但因經濟持續高速成長,仍不能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故設法運用各種手段在全球尋找能源供應來源。

然而,因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能源戰略布局牽動著世界與區域能源供需平衡,台經院研五所副所長陳詩豪即歸納中國近期能源戰略布局,大致可分為:油價上漲期的對外能源外交、油價下跌期的對內石油儲備與金融危機期的貸款換石油等3大具體戰略。中國能源對外布局影響全球能源局勢,歐亞大陸及亞太地區為其外交主戰場,後者可說是重點核心區域,基本上係採合作開發策略,尤其在南海有主權爭議的地區;中國石油儲備則採長期作法,為支撐油價的重要因素;貸款換石油除提升其國內石油安全,對世界石油市場也造成衝擊,致使全球版圖變動。

中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中的崛起

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人民生活獲得改善,儘管經過「十一五」計畫,但環境污染仍然嚴重。文化大學副教授楊之遠表示,去(2009)年金融危機由於中國受損較小,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其政經影響力因而增加,然而,全球暖化情勢卻讓中國備受國際壓力。2009年11月25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宣布該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2020年每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密集度),將比2005年時下降40~45%,另透過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與核電建設,使非化石能源占有率在2020年時達15%。台灣大學助理教授林子倫指出,中國政府對氣候變遷議題逐漸重視,由國際層面來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之策略乃透過積極參與UNFCCC、京都議定書,堅持共同且有區別的責任、可持續發展兩項原則,並與美國、歐盟、印度等皆有雙邊能源合作或氣候變遷協議;由國內層面來看,中國強調以發展來解決環境問題,並從減排與調適兩個方向著手。

至於各國面對中國氣候變遷政策發展,普遍採既競爭又合作的態度。以美國為例,中國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對美國造成威脅,美中關係本質上是競爭的,但又在某些議題上維持合作關係;另以開發中國家為例,G77集團在氣候變遷的立場上大致與中國相同,如主張共同且有區別的責任,惟集團內部的小集團對中國的態度仍有些許的不同。

兩岸能源與氣候變遷之競合

台灣與中國地緣緊密,在資源供應上有顯著的競合關係,必須關注其能源發展與戰略布局。中國在能源安全議題上執行的相當徹底,對內對外布局可說精準確實、靈活彈性,對國際能源情勢亦影響深遠。面對中國國際影響力之崛起,積極掌握其能源與減碳政策措施對其他主要國家在能源版圖的爭奪及競合關係,以及其中所衍生政治與外交的折衝影響,對我國確保能源穩定供應、避免能源爭奪排擠效應、尋求能源與減碳合作機會等,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誠如開南大學院長黃宗煌所言:「兩岸應舒緩主權政治的張力,調整和優化資源、人力、技術及產業的互競與互補,以共同因應全球性的能源與氣候變遷危機。」(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