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390
字型:
▓撰文:郭啟榮、李毓仁、徐泊樺 ▓圖片提供:工研院
海洋溫差能(Ocean Thermal Energy)係指表層和深層海水間的溫差能。海洋溫差發電(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OTEC)利用熱機循環系統,將海洋溫差能轉換為電力,可全日全年發電,並做為基載電力,且不排放二氧化碳,屬於再生、永續能源。台灣為全球最適合發展海洋溫差發電的國家之一,預估東部海域OTEC的可裝置容量達52GW,有效開發可提升國家電力安全,開創我國海洋綠能產業。
工研院於2008年在實驗室成功開發一5kW溫差發電機組,植基於上述技術和經驗,並參照花蓮台肥廠區提供的深層海水與表層海水條件,2009至2010年開發、建造OTEC現場機組,實地發電測試。冷熱溫差僅8~9度即可發電,機組性能優良,驗證設計結果。另工研院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LM)合作完成台灣MW級OTEC電廠概念設計與評估,結果顯示大型化海洋溫差電廠(100MW)的均化發電成本為每度0.22美元,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具有相當的經濟競爭力。未來應持續深入OTEC技術研究開發,加速國內OTEC能源產業發展。
瓩級OTEC實驗機組與現場示範機組
黑潮(暖潮)流過台灣東部海域,表層海水溫度終年達24~30℃,而且沿岸大陸棚陡峭離岸3~5公里,水深達1,000公尺,水溫僅有4.0℃,據顯示表層和深層海水平均溫度超過20℃區域,預估離岸30公里內的OTEC電廠可裝置容量達52GW。OTEC電廠可全年全日發電,做為基載電力,電力品質優於其他海洋能發電,而且台灣東部海域具備地利條件,具開發價值。
工研院執行能源局「海洋能源發電系統評估與測試計畫」,在2008至2009年間成功開發一5瓩OTEC實驗機組,係由溫水供應次系統(供水溫度25~30℃)、冷水供應次系統(供水溫度4~10℃)、動力循環次系統等3部分組成,同時搭配機組控制和數據擷取系統,做為各次系統介面間的資訊溝通橋樑、機組保護措施和測試資料記錄。其中,溫水、冷水供應系統模擬東部海域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溫度範圍,動力循環次系統則為溫差能轉換為電能的轉換單元,作動流程說明如下:
一、工作流體升壓泵
升壓泵將液態流體自儲存槽吸出並升壓,使其壓力足夠提供動力系統管線壓損、熱交換器壓損、閥件壓損和渦輪機壓降之總和。
二、蒸發器
升壓後的工作流體於蒸發器吸收溫水熱能後轉換為汽態。
三、渦輪發電機
蒸發器產生的汽態工作流體進入渦輪機轉換為渦輪機的旋轉動能,再利用發電機將旋轉動能轉換為電力輸出。
四、冷凝器
通過渦輪機後的低壓汽態工作流體,於冷凝器內釋放熱能轉換為液態,送回儲存槽,完成系統迴路循環。釋放的熱能則由冷水帶走。
目前5瓩OTEC實驗機組動力循環系統,可供運轉展示用途,已有超過20個研究單位、學校、公司蒞臨參觀,成功推廣計畫成果。
溫差超過8~9℃即可發電
落實OTEC的冷、熱源來自深層海水和表層海水本質,並展示OTEC全日全時發電特性。在2009至2010年間,於花蓮的台肥園區內,利用園區汲取的深層海水(深度660公尺、上岸水溫約9~10℃)和表層海水(汲取深度60公尺、上岸水溫因季節變異,約18~26℃)分別做為冷源和熱源,開發、建造岸基式(Onshore)瓩級OTEC現場機組。儘管冷、熱源溫差不及20℃,但依據系統實際測試結果,只要溫差超過8~9℃,機組即可運轉發電。目前正進行試運轉階段,預計於2010年9、10月間開放展示,以收技術研發成效、落實海洋綠能發電願景,並推廣深層海水多用途目標。此OTEC現場機組為國內首次開發、建造完成,開啟我國海洋能開發和利用的里程碑。
MW級OTEC電廠技術和經濟可行性研究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M)於2008年獲得美國能源局(DOE)計畫,結合Makai工程公司研發大管徑FRP深層海水管,預計2013至2015年間於夏威夷建造1座10MW發電容量先導型浮式OTEC電廠,並規劃100MW商業型電廠建置案;其後,於2009年LM又獲美國海軍的OTEC電廠建置評估計畫,積極推動商業型OTEC電廠開發和利用。運用LM在OTEC的技術開發和經濟分析能力,並就台灣東部海域海洋溫差潛力場址,工研院於2009至2010年間與LM合作,展開MW級OTEC電廠的技術和經濟分析評估。相關訊息可參照我國9處海洋溫差潛力場址資料(包括:溫度、海流、波浪、風場、地形、地震頻率、颱風頻率等)和電力傳輸配送資料(包括:電力變電設施場址、電力輸送規格、輸電距離、台電發電成本等)。
LM執行概念設計並分析建廠技術和經濟可行性,研究結果指出優先開發場址為:一、綠島:10MW岸基式OTEC電廠;二、金崙外海:100MW浮式離岸(Offshore)OTEC電廠,有關建造和均化發電成本,據研究,岸基式10MW電廠均化發電成本折合新台幣約每度19.5元、浮式100MW電廠約7元。前述均化發電成本乃依據首次開發、建造估算,其風險成本占建造成本的20%,且模具、技術研發等成本居高不下。若商業型OTEC電廠蔚為風尚後,技術成本、製造成本和開發風險皆可大幅調降,預期岸基式電廠均化發電成本可逐年降至每度5~7元、浮式電廠可降至2~3元。(作者任職於工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