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69
字型:
▓撰文:程金保、商育滿
能源與水的依存與競爭關係比一般想像的複雜。在今(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之後,人們更謹慎思考能源議題與替代能源的發展,然而卻面臨更棘手的處境,未來水資源與能源的分配,呈現捉襟見肘的兩難窘境。
水之於能源,正如能源之於水
狹義而言,水是資源而非能源,除非拿來當水力發電,「水」落在資源的這個範疇,而未能與「能源」產生直接的歸屬關係,因此在評定一個學校或單位的節能事蹟時,我們慣性地將雨水回收、省水龍頭等歸為次要的項目。簡單的邏輯,快速的在能源與水之間劃開一條界線,或者說分出一個層次,若不深究似乎也說得過去。
然真實世界裡,水在所有能源的開發與使用上,皆有其舉足輕重的份量;反之亦然,能源在水資源的分配與利用上,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二者互相依存的關係極為密切,打個比方,以次顯微的觀點而言,氫原子和氧原子互相結合,成了生物賴以維生的水分子。正如氫氧原子的交織般,水與能源的開發,甚至傳輸與使用,都以密不可分的方式互相依賴著。
節水節電,一舉兩得
從水源的取得、純化水質、輸配水、使用水乃至於使用過後的廢水處理,都需要用到大量的能源。以美國加州為例,光是輸配水就耗掉了全體能源的5%,而實際使用這些水,又耗了另外14%的能源。以美國全國為例,能源的生產用掉了50%的水資源,所以我們用掉的每一份能源,都同時隱含了水資源的消耗,諸如交通運輸的油耗、電器使用的電力,尤其是工商業的大宗能源使用等,都好像列車的雙軌一般,我們用的明明是能源,卻同時必須以水來支撐。舉例而言,冰箱接上電源一整天,除了明顯的耗電之外,為了供應這些電力,背後同時也耗掉了大約淋浴10分鐘所需要的水,易言之,我們每用掉1度電,就等於同時又用掉了21加侖的水(來生產這些電)。同理,用的僅僅是水,卻同時牽動能源的耗用,再舉例說明,當水龍頭開著流水5分鐘,除了明顯可計算的水量消耗,同時背後約需2度的電力用以生產運輸這些水。
能源與水的供需分配
目前所開發使用的能源,皆為必須仰賴水進行作業處理的「溼式能源」,無論是水力發電、燃煤發電、燃氣發電、核能發電、生質油品、太陽光電等,無一不是。
大家寄予厚望的再生能源也傳承了這個基因,因此能源對水的重度依賴便無法切割,根據美國2011年的官方報告(January 2011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能源部門是最大也是成長最快的水資源使用大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能源的開發生產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大量的水,以化石燃料而言,從原始的開採過程,精煉純化,生產流程都需要用到水,有部分的水被使用後以蒸汽的方式逸散開,也有部分回收利用,當然更有部分是被排放至環境中,而這些排放出來的水,有很多已經附著了副產物,其對環境的衝擊不在此討論,但至少必須經過另一道處理程序方能再度使用。
水與能源交纏的依賴與競爭,本已是挑戰,現在更棘手的是,全球環境變遷加劇,水資源的供需失衡,許多地區面臨極度的乾旱,可用的水資源做為飲用及民生用途都成問題了,何況要分一大部分進行能源的用途,可是怎麼辦呢?日常生活中,能源是無法缺席的,就連水的生產配送本身就需要能源,尤其在乾旱地區,能源的需求更為升高。
從1935年起,美國胡佛水壩以水資源和能源,供應著2千2百萬人的用水需求,年發電量超過4億瓩,成就了美國西南部及南加州75年來的榮景。然而近年來的旱象已經對這個供應系統產生挑戰,不再有足夠的水納入水庫,今年只剩不到一半的蓄水量,意味著賴以生存鳳凰城、賭城拉斯維加斯以及有名的洛杉磯等區域,會在同一個熱浪來襲時,展開爭水及爭電大戰。早在3年前,就有海洋學家提出警告,到了2021年,此處將會有5成乾涸的可能性,預估在2013年起便將因為水位不足而必須停止發電,沒想到今年就幾乎快要搶先應驗這個預告。除此之外,美國的許多其他地區也都基於水的需求考量,暫停或縮小原先的能源發展計畫。
借鏡美國的情形,或許慶幸,我國四面臨海,水取得並不困難,應當不致於陷入困境,實則不然。我國可用的水資源取得與使用亦呈現失衡,加上經濟發展所需,水與能源的需求持續上升,我國其實亦面臨相當的挑戰,必須提早擬定因應措施。
碳足跡與水足跡
通常當解決一個問題,同時也製造一個新的問題。美國聖笛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的博士麥克海濤爾(Mike Hightower)下了一個有意思的註腳:「幾乎每一個被減下的碳足跡都必須以更大的水足跡做為代價修補。」因此碳足跡的計算公式必須加權處理,較為合理。根據這個實驗室的計算,以玉米製造酒精汽油,非但與民爭糧,同時也與民爭水,因為灌溉這些玉米生長的用水,比精煉原油、純化汽油的用水要高上1,000倍。而太陽光電板發出的每千度電,至少需要800加侖的用水。
另一個新興的議題,預見現有的油田告磬,油頁岩這個大家評估考量中的未來油源,倘若當真開採,生產過程所需水量極大,有鑑於此,即便煉取油頁岩的技術尚未真正開發成功,精明的能源公司已經悄悄地取得水權,以備屆時使用。可以想見,這些大量用水勢必排擠到民生用水。如此的競爭算計非我們所樂見,然而,倘若油頁岩成為未來唯一可行的選項時,這進退維谷的時刻該如何舉步,在在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與長遠的眼光。
站得夠高,就不會有界線
當倡議節能減碳時,除了積極在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節能,並鼓勵發展再生能源之外,亦可加強檢視能源與水資源的分配與使用,以及背後隱含的成本。借用電影「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中提到的一個小故事:兩個小海浪開心的在浪頭裡追逐嬉戲著,當浪頭快要抵達岸邊時,其中一個小海浪驚慌失措的對同伴說,「大事不妙,我們要撞上石頭了,意味著我們要幻滅消失了…。」它的同伴轉過頭來對它說,「你弄錯了,我們就是海洋的一部分,無論是聚成現在的小波浪或是拍散成細小的水分子,我們都是海洋的一部分,這是循環的旅程。」人類在能源與水源的開發與使用上應該更謙卑理性,在這個宇宙循環中,順勢而為,共榮共生。(作者分別任職於台師大機電科技學系、就讀於台大環境衛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