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97
字型:
■撰文:廖惠珠 ■圖片提供:中油
綜觀近日國際政治局勢,頗有隨著中東緊張關係而起舞,國際油價也跟著節節上漲,石油危機再次發生之預言此起彼落。報章雜誌更是捕風捉影,使得部份人士更加緊張,擔心石油危機對緩慢成長的現況產生負面衝擊,使經濟復甦美夢遙遙無期。
多數人對石油危機的瞭解都只侷限於1970年代之一、二次石油危機(見表1)。深入探究石油經濟之發展史,可發現石油大量使用初期,石油危機便經常性的發生。只要原油供給少於需求,油價便急速上漲。根據美國能源部所揭露1860至1980年間美國原油之價格,若以1999年之價格基準計算,當時之油價可由每桶一、二十美元之低價,於短短數年間便高漲至六、七十美元,甚至七、八十美元之多(見表2),之後此現象在標準石油公司之強力干預後,才日漸平息。
專家眼中的「石油危機」
相較於一般人,專家對石油危機之定義則嚴謹許多。專家們將石油供給短缺現象區隔出來,並指出石油供給的短缺未必造成石油危機。根據美國能源部之研究,由1951年至今共有18次石油供給嚴重短缺之現象。其中一、二次石油危機時,全球原油供給短缺量僅約4%與7%。相較於另外16次(最高達13%,7%左右者有6次之多),此兩次原油供給短缺比例並未特別明顯,但卻引發巨幅之價格波動。究其原因,乃時空背景之差異。通常原油供給短缺皆起因於戰爭、政治干預或意外事故等狀況,故「短缺時所對應之多餘產能」,以及「其他原油供給生產者之配合意願」便成為石油危機是否發生的兩大關鍵。
原油供給短缺時,若全球仍有充足之多餘產能,且多餘產能之生產者願意配合多生產,石油危機便不會發生。例如1990年兩伊戰爭,雖然原油市場之供給短缺高達9%,但沙烏地阿拉伯等多國配合增產,OECD各國也釋出儲油,於是國際原油價格迅速的平穩下來。
另外,原油交易制度也是個重要因素,例如1957年伊朗油田國有化所引爆高居13%原油短缺之際,由於當時國際原油之交易仍採長期合約之交易慣例,故短期雖有產量不足之現象,但受限於合約規定,原油價格並不因市場供需變化而調整,故無波動現象。雖然部份專家將1990年兩伊戰爭之油價短期波動視為第三次石油危機,但無容置疑的是,此次原油價格高漲對全球經濟體之衝擊遠比一、二次石油危機時小得多,因此除部份能源經濟之論文外,一般經濟學教科書並無第三次石油危機之說法。
簡言之,專家們對於石油危機之判定,並非只根據國際原油供給短缺之程度,而是更深入的瞭解當時之時空背景。除了前面所提及之數個要因外,能源替代與節約能源技術所帶動之石油需求的抑制,也都是影響石油危機發生機率之要因。
「石油危機」的今昔
1970年代的時空背景迥異於今日。當時不僅欠缺海底採油技術,更無法解決寒帶地區油田開挖問題。兩次石油危機帶動了國際石油探勘、開採、使用,以及各種替代能源開發等技術之蓬勃發展。除了北海、墨西哥灣等海底油田外,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等許多凍原區無論是探勘、開採或輸送等成本都越來越低,至於非傳統用油(如油砂)則更加充足。若將目前已知之非傳統用油納入,則原油尚可供二、三百年之使用。另外,溫室效應亦促使各國紛紛斥資開發各種再生能源;而奈米技術的應用更加速許多節能技術之發展。
去年年底於阿根廷所召開之世界能源大會,更宣告國際能源供給在新一世紀將無短缺問題。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與創新,再生能源的成本將大幅降低,風能與太陽能等能源價格將日趨競爭力,在可預期之未來,可日漸替代油、煤與氣等傳統能源。依殼牌(Shell)再生能源報告之估計,太陽能與其他再生能源之使用比例於2050年時將高達50%。綜言之,1970年代的時空背景是能源相當短缺的,而今日則是一個能源供給充足及多樣化之社會。
「石油危機」會再發生嗎? 上述的論點指出目前國際能源充足之事實,不過若將石油危機定義為價格持續不斷高幅度上漲,則未來仍將發生多次石油危機。礙於經濟體運作之習慣,能源間的替代仍受限制,例如目前國際間之運輸能源,仍以石油產品為主軸,僅有少數交通工具以電力或天然氣等能源為燃料。另外絕大多數之新能源均尚未量產,或仍未具經濟價值,偏偏目前多數原油之生產仍集中於少數國家,因此在當前國際原油現貨交易之盛況下,短期內只要國際原油供給有所短缺,必仍將再出現石油危機,只是時空背景之差異,未來石油危機之型式將明顯有別於多數人之印象。
未來「石油危機」的型式
未來石油危機的特徵將是:價格上漲幅度有限,持續期間不會太久,不過發生頻率會較高。首先就上漲幅度而言,由於國際能源充足,目前絕大多數替代能源之生產價格,約相當於原油每桶30至50美元之間,少數則相當具競爭力,已壓低至25美元左右。換言之,若國際原油價格每桶超過40美元,必促使許多替代能源加速量產,及早替代目前大量使用之原油,而威脅OPEC成員國之原油收益。這樣的經濟背景,也是OPEC願意善盡國際道義,將原油價格控制於22至28美元之間的主要理由。
再就持續期間而言,即使石油危機之價格約每桶只35美元左右,但持續時間卻不可能太長。若持續時間太長,能源替代生產者便有量產之意願。一旦設備齊全,開始量產後,OPEC於國際間之影響力再也無足輕重。這樣的事實,不僅OPEC當局相當清楚,國際原油期貨的炒作者也都略知一、二。
最後就發生頻率而言,由於原油生產國之政治不穩定,在目前原油生產集中於少數國家之狀況下,主要原油生產國一有風吹草動,配合原油期貨商之炒作,國際原油價格便偏離市場基本面(全球原油之供給與需求),而有過高或過低之現象。此一交易特徵,將擴大原油價格應有之漲跌幅與波動之頻率,從而提高石油危機之發生頻率。總之,石油危機今昔之背景差異頗大,唯有深入瞭解其時空背景,方能有助於相關決策之正確選擇。(本文作者任職於淡江大學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