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23
字型:
▓撰文:陳芃
在跨入21世紀的同時,全球風力發電的裝機容量達到1,850萬瓩,已達我國平均電力負載的三分之二左右,昭示著風力發電的蓬勃前景,風力機的設計與製造更成為明星產業之一。新一代的風力機發電效能較昔日有倍數的提升,在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電的同時,國人有必要對風力機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人類使用風力的歷史相當悠久,在利用風能的工具上,風車是最令人熟悉不過的。以往,風車提供的動力是農產品加工、汲水灌溉的好幫手;今日,風車主要的用途轉變成綠色電力的製造者,提供無污染、不須使用燃料的發電方式。今昔之間,風車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旋轉葉片提供動力的概念依然未曾改變。
風力發電所使用的風力機,其實就是風車與發電系統的結合。在外型上,風力機看起來比傳統風車更流線、更簡潔;在實際運用上,現代風力機強調符合流體力學與低耗損的設計,也使得能源轉換效率達到更理想的境界。
百變造型,其來有因
一般來說,風力的運用可分為純粹利用風阻與空氣動力升力兩種型態。純粹利用風阻的型態多出現於老式風車,僅利用葉片對風的阻力,推動葉片以產生動力,效率自然不高,同時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風向、風力大小),現今已經甚少使用。目前,風力發電的風力機幾乎都利用空氣動力學的上升力原理,對於機組的葉片均經過最適化設計,可以達到最大的轉葉效率。
發電用的風力機必須能在固定轉速下運作,方能穩定有效的提供電力,而這也是風力發電廠的必要條件,因此風力機的葉片與動力輸出多被設計成可調整的型式,在某些機組中尚有平衡各葉片間負載的設計。
風力機設計的良窳與否攸關發電效率,而螺旋槳的設計也依使用目的而各有不同:低速型風車所需葉片數多,扭矩較大;高速型風車轉速快,所需葉片較少。常見風力機的機螺旋槳多為兩片或是三片扇葉,就是因為其發電效率較高;但是就另一方面來說,發電效率好的雙葉式風力機,就必須以其他方式克服結構易受到震動的困難點。
尺寸大小,各有不同
談到發電量,風力機的單機發電能力可由20瓩的迷你型一直到2,000瓩的巨無霸,但目前廣泛受到利用的仍是600至1,000瓩左右的機種,如國內台塑麥寮的660瓩機組、澎湖中屯的600瓩機組等。不過因為技術的進步,風力機有漸趨大型化的趨勢,國內目前亦已有單機發電量1,000瓩以上的機組在規劃之中。
發電量越大的風力機,體積也越龐大。根據立方定律(law of the cubic),風力產生的動力與葉片長度平方成正比,與風速立方成正比,即風速增加一倍,風力增加為八倍。由此可知,除了葉片的幾何形狀需要做最適化設計外,大小也是一項重點。
以我國澎湖的中屯風力示範機組來看,葉片直徑43.7公尺,總高度約46公尺,最大輸出為600瓩;美國夏威夷Kahuku的風力機組,葉片直徑約為97.5公尺,總高度58.5公尺,最大輸出可以達到3,000瓩以上,其葉片尺寸已達到中屯機組的兩倍以上。
整體規劃,時地制宜
當然,風力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需要因時地而制宜的。風力發電的設置需要考量整體的環境狀況,包括:風量、場地、環保、安全等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常影響風力機的設計以及風力電廠的規劃。
風力發電廠屬於「眾志成城」的形態,也就是需要相當密度的機組合力提供電力,然而風力機由於尾流擴散的原因,機組建置的方式顯得格外重要,方能達到儘量利用風能;另一方面,新型的風力機除朝發出更大能量的方向努力外,在內部設計上也希望儘量的降低機件運轉所產生的摩擦力,致使風能的功率受損。在中屯示範風力機組上,採用的就是無齒輪箱以降低阻力的設計。
因為運作時有隱藏的危險性,所以安全是風力機除了高效率要求外的一大重點。風力機的設計標準,一般均可承受該裝置地區百年內所出現的最高風速以上,如中屯機組的耐風速就為每秒65公尺,相當於17級風以上。同時,風力機運轉時的聲音可能對於環境造成影響,故降低噪音也成為風力機改良的重點之一。
新興產業,前景可期
由於自70年代起就致力推行風力發電,丹麥的風力機技術目前執世界之牛耳,而德國這個世界風力發電量最大的國家,其風力機的技術與市場佔有率亦緊追在丹麥之後。除此之外,美國、日本、歐洲各國也都有眾多的廠商投注於風力機的開發工作。
目前全球風電的發展可說是「風起雲湧」,風力機的相關產業自然水漲船高,掌握技術領先也為上述國家帶來了豐厚的獲利。我國部份地區極具風力發電的潛能,政府亦積極推動使用再生能源的政策,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遍佈的風車景象將成為國內景觀的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