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264
字型:
■撰文:廖惠珠 ■關鍵詞:節能減碳、經濟發展、藍海策略
近年全球經濟景氣不佳,不少人將矛頭指向「節能減碳」的政策,認為節能減碳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企業為了節能減碳,增加許多經營成本,削減利潤。其實適當且正確的推動「節能減碳」,絕對是個短空長多的好政策。業者們若以投資的角度,掌握住「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絕對是可以達到以「節能減碳」帶動經濟發展的效應,充分發揮藍海策略的成果。
現在是發展「節能減碳」的天時
近年國際傳統的化石能源(石油、煤炭與天然氣)價格大漲,雖然各國努力投入探勘與開採,但全球70億人口,各國日日增產的能源總趕不上更多的需求。高達全球能源總消費約87%的化石能源,除了有日漸枯竭的危機外,更糟糕的是排放出許多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溫室氣體排放的六成多),造成氣候變遷問題。二十年前,筆者參與的一些國際會議上,就經常聽到溫室氣體研究的學者與專家指責化石能源是氣候變遷的禍首,當初我還不信,但隨著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性不斷加劇,一直到今天,或許仍有些人不承認化石能源的開發與使用會造成氣候變遷,但是當任何一件事已蔚為潮流、普世廣為接受,那麼就是形成一股勢不可檔的力量。此時此刻,真的不宜再說「應該多用化石能源」,而需誠心誠意的思索如何節能減碳。
臺灣有發展「節能減碳」的地利
國際解決化石能源日漸枯竭與過度碳排放問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提升能源效率、節約能源,發展再生能源與替代能源等多種措施。就替代能源的發展而言,除了仍發展中之氫能等技術外,相對乾淨的天然氣是階段性的發展重點。與國際其他國家相比較,臺灣幾乎已經沒有化石能源的蘊藏。比較多一點點的天然氣,依2012年能源統計手冊資料顯示,該年臺灣自產天然氣也僅占總天然氣供給的2.3%。再就再生能源(生質能、水力、風力、太陽熱能與太陽光電等)而言,臺灣也因地形限制,難有大力發展的空間。目前陸域風力的開發已面臨部分居民的抗爭,海域風力也有環保議題,至於太陽光電則因造價仍高且土地面積受限,仍無法大量發展。
想來想去,臺灣這塊地,在海洋能尚無法全面有效益開發之際,也只能盡量節能減碳。轉個念想,或許臺灣什麼資源都短缺時,我們就更應該努力發揮「資源有限,腦裡無窮」的論點,在這波國際能源危機下,多多尋求節能減碳的方法。其實臺灣已有一些企業經由多年的努力,已在國際上爭得節能減碳的好聲譽,但盼更多企業多加仿效,再創更多佳績。
想贏得「人和」只能「節能減碳」
近年臺灣民眾對環境保護的訴求日高,環保團體的影響力也日益高漲。許多的開發案,只要有破壞環境之虞都備受關注,且抗議之聲不斷,民眾因環境議題而走上街頭的例子時有所聞。想要在臺灣進行比較大規模的開發案,難上加難。學經濟的我,面對此一現象,特別憂心。因為一個正常發展的經濟社會,絕對是要有不斷的「生生息息」,透過出生與死亡的過程,不斷的推陳出新。今日環保團體為了保護環境,不讓新事業開張,產業無法更新,只會讓該淘汰必須出局的老舊事業苟延殘喘。其實老舊事業,礙於無法更新舊技術,其汙染程度一定更加嚴重。期盼環保團體可以認清此一現實,讓新型較乾淨環保的企業開張。當然,也期盼主其事的開發單位,在推出新開發案時,務必關掉更多的老舊設施,讓臺灣越來越乾淨。「節能減碳」的新技術絕對符合環保團體的訴求。想要贏得「人和」,企業界一定要努力「節能減碳」,相信只要拿出「節能減碳」的實績,絕對可贏得多數民眾的認同,降低團保團體反對的聲浪。
回歸本質,尋求契機
其實,無論是經濟發展政策或是環境保護政策,此兩者共通的本質都是創造人們更幸福的生活。換言之,只要回歸本質,兩者絕對是可以並駕齊驅,一起努力、一起發展的。最後,再次企盼開發單位與環保團體共同回歸經濟發展或環境保護的本質,共同創造人們更幸福的生活,大家努力思索一些,生產越多,環境就越好的產品與生產方式,而落實真正大家共贏的藍海策略。
廖惠珠小檔案
專長:經濟、能源經濟
職稱: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
信念:誠、速、簡、樸、活在當下
關鍵字:節能減碳,經濟發展,藍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