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575
字型:
■撰文:羅同勛(特約記者)
臺灣的能源供給情況如何?到底安不安全?民眾紛擾的核能議題、電價問題,長期研究能源經濟的專家是如何看待,請看本文介紹。
在臺北大學臺北辦公室,專訪長期提供能源經濟政策相關研究計畫諮詢,及參與不少能源政策審議委員會的臺北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教授張四立,訪談主題是「臺灣的能源安全」。
「臺灣的能源安全,面臨極大的挑戰!」張四立一開始就說。
以臺灣的國際經濟實力,從富裕程度來排名,臺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在聯合國200多個國家,屬於前1/8的「前段班」的富裕程度,但是我們的能源,卻是建立在脆弱的能源供應基礎。
特別是,我們的電力有高達9成以上要依賴進口的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氣、核能發電原料)來進行發電,這種依賴結構的脆弱性,不言可喻。
另外一個潛在威脅是臺灣能源結構。
「用電用得多的人,不用付出高電費,這種『大鍋飯』的產銷結構,會造成用電大戶浪費電,使得政府和台電公司一再鼓吹的『節約用電』政策,毫無效果。」張四立一針見血點出結構性的矛盾。
大學念政大外交系,留學美國時轉向能源領域,在美國「長春藤」(Ivy League)8大名校之一的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獲得博士學位,學成回臺灣後,在中華經濟研究院任職研究員三年後,即轉任臺北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專職老師迄今。
因為對於能源經濟領域的興趣,使她對任何能源相關議題都充滿使命感。
沒有對錯問題,看決策者要走哪一條路
「我算是開通、不固執的老師,課堂上,我都告訴我的學生,學術見解不必定於一尊,我講的不一定都對。」張四立舉例,尤其攸關地位幾乎等於國防安全的能源安全議題,她在講堂上,如果談的是「能源管理效率」的問題,她就會改弦易轍,用「社會公平」的角度來挑戰學生的思惟。
沒有對錯,只是要看「最高決策者」到底要走哪一條路,國家要付出什麼代價?而且,人民願不願意付出這個代價?例如,核四公投的議題就是如此。「只要是政治的最高決策都沒有對錯,只是發展路線的選擇,我們是代議政治,人民已經授權給最高決策者了。」張四立教授認為。
智慧電網需要搭配電費自由化改革,才有效
張教授是一位關心最新能源趨勢的專家。歐美已經大行其道的「智慧電網」(smart grid)就是她認為很重要的趨勢,鼓吹臺灣應該要盡快發展。
「不能因循舊制,因為因循舊制就是不要變,大家都覺得很安全。」張教授解釋,目前「大鍋飯」的電費計價方式,散戶、用電用的少的人、或是離峰用電的人,付的其實比實際應該要付的多。
「但是『智慧電網』(smart grid)如果不搭配電費自由化的改革,是無效的,」張四立說,「要改變這個現行不合理的電費計價方式,其實不困難,但是需要人民觀念的改變。」
利用市場機制,計算電價
如果不用動態的市場機制,來計算電價,台電的壓力會越來越大,而臺灣的能源安全問題,就會越來越敏感。
首先,是經濟成長的國家目標總體壓力下,台灣的電力供應必須成長。
而目前,根據台電的資料,進口化石燃料的費用,這幾年來貴了很多。台電的火力發電成本激增,將造成台電虧損,而讓公司經營陷入困境。
加上,核四公投若是負面的,否決核電,則限電壓力會更大。能源的供應會更不安全。
以2011年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來看,根據2000至2010年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平均數預估,2011至2018年經濟成長率為5%,電力所得需求彈性為0.75(即如經濟每成長1%,電力需求跟著提升0.75%)。
以此總體經濟預測模型來計算,即令核四如期於2014年商轉發電,2014年臺灣電力的備用容量率將為8%,估計缺電3.1億度,缺電率約達一年24天;如核四不運轉,2014年備用容量率將降到4.7%,缺電率將約達一年57天,限電壓力沉重。
再生能源的供電不可能一步到位
為了上述2個理由,政府加強再生能源發電的設置,尤其以: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但是再生能源的供電不可能一步到位,另外,目前再生能源的供電穩定度不夠。
根據政府的規畫,臺灣西元2012年的再生能源占總體的供電量不到1%,但是17年後,也就是西元2030年,將達到10%,18年間會成長到10倍。
綜合上述所說,在3大因素影響下,第1,進口化石燃料價格10年漲4倍,第2,核四若停工造成的電力供應缺口,第3,再生能源供電量無法馬上到位,,台電已經可以「模擬」將來發電成本過高的虧損的可能狀況。
張教授進一步分析:如果這時候再不控制需求端的話,就必須加蓋很多新的電廠,還要投資電網,才能保證供電穩定,另外,輿論壓力大,又要廢核,核電近2成(約18%)的缺口又要補起來,「台電因此有很多資金的需求,因為要投資,可是因為虧損,就沒有辦法提撥新的投資,所以,用電價來控制,讓電力系統缺電時段的電力需求降低,迴避新建電廠的投資,這是最簡單的需求管理方式。」
相較於德國,臺灣的供電條件相對較差,畢竟德國電網和歐洲其他國家相連,缺電時可向外購電,歐盟25國,同氣連枝,相互支援,哪一國缺電,隨時可以向鄰近24國買電,甚至,連北非地區也劃進歐盟的「智慧電網」的規畫地區。而臺灣是獨立電網,電力短缺時無法假以外求。若要發展再生能源 來替代核電,則要考慮臺灣的天然條件是否適合。
張教授認為,裝置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空間,尤其是太陽能,地狹人稠的臺灣,土地資源寶貴,且國土中2/3是山地,其中一半更是超過1,000公尺的高山,裝置的困難度與成本均高。這都會反應在電價上,以德國而言,家戶電價每度約為新臺幣10元,臺灣目前每度約3元,據台電公司估計,若核四廠完工卻不運轉,採用替代能源來取代,將使電價上漲6%。
國人長期習慣低電價,面對電價調漲,屆時是否接受?將會是個難題。
臺灣的能源安全,可以說非常脆弱,而且與日俱增的脆弱,張四立教授憂心之餘,主張,從需求面控制,以比較精密計算過的電費計價方式來先解套,應該是臺灣目前爭議已久的能源安全議題一個有效的解方。
張四立小檔案
現職: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
學歷:美國賓州大學能源管理與政策博士
經歷: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關鍵字:能源安全,能源供需,能源結構,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