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頁岩氣革命下的臺灣

2014/07/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28

字型:


撰文/曾君儒 圖片提供/中油公司、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劉致中

頁岩氣革命的氛圍已經籠罩全球,每個需要使用能源的地區都在關注這波聲勢浩大的起義。中油公司於民國103 年2 月11 日獲得美國能源部特別審查核准,名列首批Non-FTA 國家的出口名單內,這一紙與法商GDF SUEZ 簽署的20 年液化天然氣(LNG)採購長約,預計4 年後啟動,每年約採購80 萬噸LNG、占國內約百分之6 的供應量。

分散計價指標、拉抬談判競爭力

針對這波不容小覷的美國頁岩氣,身負臺灣能源供需大任的台灣中油,當初在評估簽洽事宜的時候做了多方面的考量,「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所謂的商業考量啦!」對此中油天然氣事業部購運室主任陳玉山坦白地告訴我們,在與各大廠商洽談的期間,中油都不放過任何交易的機會,但在現實條件的比較下,例如類似的起運點、可供貨的時間點、貨源、船運時間等,「價格」還是最終決定性的關鍵。陳玉山表示,中油當然也有接觸其他國家的LNG 供應商,但相較於美國擁有豐富廉價的頁岩氣當後盾,其他廠商的報價競爭力自然就會下降。

自美國購入LNG 作為能源的來源之一,無異是替臺灣的能源多元化又開了一條路、提升了能源談判的競爭力,而分散計價指標,則是中油積極簽洽的另個潛在 動機。陳玉山解釋,分散計價指標也就是分散採購、分散能源進口的國家,現階段臺灣LNG 的價格大多跟著國際油價連動,只要油價漲、LNG價格就會跟著提升;若現在我們改自美國進口LNG,其價格自然就會追隨當地管線天然氣的價格浮動,對於仰賴進口能源的臺灣來說,就能避免曝險在單一的指標上,這就是分散風險的務實作法。

簽洽期間需跨越的2道關卡

前幾期雜誌曾經介紹過中油在海外探勘時,需要透過合資的方式取得探勘權利,在LNG 簽洽是否也曾遭遇到類似問題呢?陳玉山表示油氣探勘與採購不同,雖然沒有合資的困擾,但卻有審核的難題需要克服。

歷經自能源進口國轉換成出口國的這個轉變,美國非常保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對於LNG 出口有十分嚴格的審核機制,每個申請出口LNG 的契約需要通過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簡稱DOE)與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 簡稱FERC) 的核准;DOE負責政策與計畫的審查,例如是否能出口至FTA 國家甚至是Non-FTA 國家,而FERC 則是負責考核建廠與環評等相關事宜。美國擔心大量出口將拉抬國內天然氣的價格,進而造成自家工商業缺乏便宜的原料基礎,因此藉由DOE 與FERC 的審核機制,讓他們保有一道安全防線,避免影響本身國內的利益。

因此中油當初在考量各家廠商的合約條件時,除了成本因素外,也需要評估哪些計畫案比較有可能同時拿到DOE 與FERC 的核准,否則好不容易與廠商完成簽約,計畫卻卡在美國政府審核的階段,那就不是大家所樂見的狀況了。

好不容易簽完法商GDF SUEZ 的長約,中油的下一步要怎麼走呢?陳玉山表示, LNG 採購是為了國內的市場需求,中油不能「預期」國內有需求就購買,必須確實收到國內的長期承諾(需求)才能真正執行簽洽計畫。因此,中油一直都謹慎地觀察國際市場動態,並與各個供應商維持緊密聯繫和良好關係,而一旦確認國內有實際的需求,就會立即開始規劃契約的簽洽事宜,確保臺灣的能源供應管道安全無虞。

頁岩氣對臺的反面效應

美國頁岩氣革命下,對於能源缺乏的臺灣來說,雖然多了一線曙光,但璀璨亮麗背面的其他效應,也不容我們忽視。

「對全球石化業而言,美國大量開採頁岩氣所造成最大的衝擊,莫過於進料的轉換。」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經理劉致中表示,進料轉換後導致成本降低,預期在後續產品的價格也將下降,間接提高了美國當地石化產業的競爭力。劉致中透露,其實早在美國頁岩氣革命前,中東地區也曾經改採雙進料(石油、天然氣)的方式,但卻沒有造成全球石化業的巨大撼動,原因在於其天然氣產能開出的時間點適逢中國大陸的市場需求,因此當時並沒有造成臺灣石化業太大的影響。

而現在這波頁岩氣革命,中國大陸的需求已不如以往擴大得如此迅速,而其他國際市場並也沒有出現大量缺口,因此美國頁岩氣產量暴增,就連帶影響了全 球石化產業原有的供需平衡。

石化產業高值化 提升臺灣競爭力

對於原本採用一條龍模式經營石化產業鏈的業者,將面臨原料成本相對提高的狀況。臺灣石化業的原料多來自原油,現今的競爭對手美國改採大量且便宜的頁岩氣當原料,在其成本與預期後續產品的價格上,出現很大的優勢,對需要仰賴原料進口的臺灣石化產業而言,面對實質上的產業鏈衝擊已沒剩下多少時間。

有鑑於此,政府早在99 年即展開我國石化產業策略規劃會議,廣邀國內產學研專家進行討論並彙整建議。目前正積極推動石化產業高值化的政策,期望藉由提高石化產業的附加價值,提升我國產值與競爭力。

但高值化的貫徹,需仰賴新技術的研發,通常仍需3 至5 年的時間。礙於目前國內石化產業投資環境的困難,劉致中建議,產業可先從國外投資、分散生產地與進料來源、甚至是調整石化產業的製程等方面改善。劉致中舉例說明,例如將原本的進料由石油腦改成生質乙烯、或是在石油腦裂解的過程中調整產出內容物的比例,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而這些做法衍生出來的額外成本問題,劉致中樂觀的表示,若未來氣候稅、碳稅成為全球慣例,這些成本並不見得比較高,產業界或許可以好好思考其中的利害關係,以長遠的眼光來評估未來市場的需要,若能儘早準備,必能降低可能承受的風險。


關鍵字:頁岩氣,Non-FTA,計價指標,石化業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