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35
字型:
整理/曾君儒 資料提供/經濟部能源局 圖片提供/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推動辦公室
你知道今(2015)年的全國能源會議,已經是我國第4 次大會了嗎?人家說「瞭解過去,才能洞悉未來」,為彌補未能參與其中的遺憾,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過去3 次大會的召開背景,以及都做了哪些重要的決策與內容吧!
「京都議定書」帶起的潮流
1997年12月,在日本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次締約國大會,通過了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這份決議設定了溫室減量目標與期程,列管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烴HCFCs及六氟化硫(PFCs)]、氯氟碳化物(CFCs)、全氟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
同年行政院指示各個部會重新檢討或加強與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政策,同時請經濟部開始籌備首次的全國能源會議,希望能透過會議溝通,重新通盤檢討我國的能源與產業政策。
1998年5月26至27日召開的全國能源會議,政府透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發展趨勢及因應對策」、「能源政策與能源結構調整」、「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能源效率提昇與能源科技發展」、「能源政策工具」等5大探討議題的討論,期望能夠掌握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發展趨勢,加速國內能源結構調整、建立秩序的供需體系。後續的具體執行工作包含編製能源政策白皮書、推動能源事業自由化與民營化、訂定石油管理法與修訂電業法、研擬強制性能源效率管理、成立能源相關規劃小組等。為了確實掌握辦理情形,行政院每半年就會進行工作檢討,截至2003年6月止,工作完成率約為百分之87.2,據經濟部編印之檢討報告顯示,未完成的工作項目多屬需要長期辦理的持續性項目,像是「加強核能安全管理」、「提升能源效率」等。
浮上檯面的能源衝擊
2年後,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許多原本對「京都議定書」抱持觀望態度的國家,逐漸體認到未來即將到來的衝擊與影響,態度轉為積極以對,同時傳統能源消耗速度開始上升,高能源價格時代的降臨,逼迫世界各國積極尋找新替代方案。
我國政府為了能建立起兼顧經濟、能源與環境永續的發展策略,廣邀國內各界專家與賢達,於2005年6月20至21日召開第2次全國能源會議,共同討論如何在「京都議定書」的架構下,研擬出適合我國的策略。同時也將政府各部門都拉入參與範圍,期望藉由各單位階段性的減量策略,一步步導引到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具體工作包含設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建立行政管理機制等,並針對能源政策與結構、綠色能源發展與能源使用效率,制定各部門具體的因應策略。2006、2007年的工作執行完成率分別為百分之96.9、96.8,未完成的工作項目主要是因立法延遲或計畫發包落後等因素造成。
凝聚永續的共識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能源短缺的情況也日益顯著,世界各國能源環保情勢日益嚴峻,節能減碳已成為當前重要施政工作。行政院於2008年6月5日核定了「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並於同年9月4日通過了「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這項重大方案,雖然已經規劃出行政部門4年的施政內容,但其中部分具有爭議性或是牽涉到中長期的能源議題,需要進一步的討論才能定奪,也促成了第3次全國能源會議的召開。政府期望再次透過全國性的廣泛討論,凝聚國內上下對永續能源政策目標的共識,據以落實節能減碳的工作,第3次全國能源會議便於2009年4月15至16日舉行。
根據第3次的全國能源會議,政府研訂出了「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並於2014年更名為「國家綠能低碳總行動方案」,2009至2013年執行工作的總達成率為百分之94.6。具體的工作內容包含健全法規體制、低碳能源系統改造、營造低碳產業結構、打造低碳社區與社會、強化節能減碳宣導與溝通、建構綠色運輸網路、擴張節能減碳科技能量、營建綠色新景觀與普及綠建築等工作。
經濟部能源局資料顯示,總體節能成效包含能源消費增加減緩、單位GDP能源使用持續下降、碳排放量增加減緩、單位GDP碳排放持續改善,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2014年的能源密集度比較報告指出,2010至2012年間我國比英、美、德、法、日、韓等國成長幅度還要小,但實際的能源密集度,還是有進步的空間。
經過了3次全國能源會議,做了如此多的改革與努力,卻也讓我們認清「能源」影響國家發展的層面既廣又遠,還與國家安全、經濟民生、環境保護無法切割,如何兼顧各方需求,是個非常有挑戰性的議題。
為了迎戰未來國際政經與能源的情勢變動,及國內長久以來核四相關之電力供需問題,第4次全國能源會議則以「未來電力哪裡來?」為核心議題,號召全民總動員,一起討論能源界最重要的大事!
關鍵字:全國能源會議,京都議定書,永續能源政策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