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太陽光電急先鋒

2015/10/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026

字型:


撰文/張心紜 圖片提供/台電公司

做為引領我國電力創新的先鋒,台電公司抱著神農嚐百草的精神,不斷從做中學,從未停下的腳步,為我國的太陽光電產業,奠定了堅實的成長利基。

晴朗炎熱的夏日午後,車子在公路上行駛著,隨著遠方5根高聳的彩繪煙囪愈來愈近,臺中火力發電廠的輪廓也愈來愈清晰。繞過電廠來到另一側,也是這次造訪的主要目的地,一片寧靜而又壯觀的景象,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大約13座足球場大小的土地上,2萬6千多片太陽光電板在豔陽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極目遠眺,望不到邊際。

這裡,是國內最大的地面型太陽光電系統,也是台電公司「太陽光電第一期計畫」增設容量的一部分。

身先士卒,全力發展太陽光電

民國96年,為配合國家綠色能源政策,身為國內唯一的綜合電力業者,秉著身先士卒的精神,台電推出了「太陽光電第一期計畫」,由電源開發處負責廠址選定,新能源施工處(100年已改制為「再生能源處」,統籌辦理再生能源規劃、採購、施工與營運維護等一系列工作)負責施工監造。

「我們原本規劃在97年至100年間,利用台電自有土地、建物或倉庫屋頂及外界提供的場所,設置總裝置容量10.4MW(百萬瓦)的太陽光電系統,」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說明,「後來由於相關模組技術成熟、價格大幅降低,台電運用剩餘經費在臺中龍井等地追加了近一倍的裝置容量。」103年底,增設容量完成併聯發電,至此第一期計畫全數完工。全案16個場址總計花費新臺幣31.03億元,實際裝置容量超過18.23MW,年發電量約2,300萬度,約可供應超過6千戶家庭一年的用電。

現在,台電的太陽光電站遍及全臺北、中、南及金門、澎湖等地區,其中位於臺中火力發電廠旁、規模最大的龍井(註1)太陽光電場區占地12.79公頃,裝置容量達6,486kW(瓩),年發電量約800萬度,足以提供2千餘戶家庭一年的用電。

望著場區內排列整齊的龐大太陽光電板軍團,要不是陳一成提醒,實在很難想像這塊地從前竟是一大片雜草叢生,不時還有蛇、鼠出沒的沼澤。原來,台電地面型的大型場址幾乎都建在沼澤地上,原生植物的量體很大,「整地」往往是整個施做過程中最耗時也最費力的項目,動輒需要花費一年以上的時間,「打好地基後,後續架設太陽能板的工作就相對單純許多了。」陳一成說。

鹽灘上的創新

除了龍井太陽光電場區外,在第一期計畫中另外要介紹的是建於鹽灘地上的高雄永安太陽光電站。

位於高雄興達電廠煤場東側的永安鹽灘濕地,占地131公頃,原為台鹽公司的曬鹽場,台電於民國75年向台鹽購買,本來計畫作為電廠煤灰填埋用地,後因鹽民補償問題及煤灰開發出新用途,讓這塊日照充足的水澤濕地閒置了20餘年。第一期計畫推行後,台電特別將其中的9.45 公頃規劃為太陽光電場,架起16,560片太陽光電板,裝置容量為4636.8 kW,估計總發電量將超過1億度,年發電量近600萬度,約可供1,600戶家庭一年的用電,每年約可減少3,623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13.8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二氧化碳吸附量。

然而,這樣一個具有減碳效益的工程,當初卻因為鹽害、地基鬆軟積水等問題而讓台電傷透腦筋。

「鹽灘地的地基原本低於道路約2公尺,每逢大雨就汪洋一片,」陳一成指出,「為了改善這個問題並防止海水倒灌,我們以砂石料夾煤灰的三明治型填法,將地基墊高至高於道路30公分。此外,也特別注意材料的選取,訂定了嚴謹的採購規範,像是機電設備須採用鋁合金加上陽極處理、外表應墊著壓克力樹脂來抵抗鹽害腐蝕等。」

經過種種努力,民國100年,這片先民曾利用太陽日照曬鹽的濕地,搖身一變成了世界級的太陽光電站,也為我國的綠色能源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與外界攜手,尋求突破

「在寸土寸金的臺灣,不可能會有太多像龍井或永安這樣廣闊且日照充足的閒置土地,」介紹完第一期計畫中裝置容量排名前2的龍井與永安光電場,陳一成話鋒一轉,「因此,為了增加裝置容量,台電另嘗試與外界合作,尋求突破。」

其中,位於金門金沙文化園區旁、離島最大的太陽光電系統─金沙太陽光電站,是台電第一個跨界與金門縣政府合作設置的案例,也是一期計畫中唯一使用非台電自有土地或建物的光電站,它同時融入了文化園區的景觀,發展成一個兼具教育與觀光休閒的光電公園。

有了金沙太陽光電站的成功經驗,陳一成表示,預計於106年啟動、挹注金額上限約新臺幣10億元的第二期計畫,大型地面型場址的取得,將以與外界合作的模式為主,目前在洽談中的包括臺中文山垃圾焚化廠與雲林自來水淨化廠,「屋頂型則仍以自有建物為主,我們將就台電所屬建物的屋頂進行盤點。」陳一成說。

管理最佳化,效益最佳化

而當台電的太陽光電系統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為了方便管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光電站,再生能源處成立了監控中心,並透過逐步建立起來的專人專責、待修時間極小化等管理機制,不斷提升發電效率。

「太陽光電系統的設置固然重要,但量衝高了以後,若缺乏精準的管控,發電效益將大打折扣,」在台電服務超過30年的陳一成說出他的心得,「太陽能系統的管理不但要細心、還要斤斤計較,想辦法將損失減到最小,比起設置很多很多的太陽能板還來得有效。」

「就拿日發電量來看,台電太陽光電系統每瓩的平均日發電量為3.76度,反觀全國民間太陽光電系統每日僅有3.17 度。」陳一成攤開報表,指著密密麻麻的數據,驕傲地展示管控後的成果。

從摸索中獲取經驗,在嘗試中成長,擁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後,隨著第一期計畫結束,第二期計畫即將啟動,第三期計畫也已開始醞釀,未來,台電將持續擔任領頭羊的角色,「不但要帶頭做,還要做真正有亮點的東西。」陳一成斬釘截鐵地說。

聽到這,再次望向龍井太陽光電場區那一片片光澤澄亮的太陽能板,彷彿看見密布的格線上,承載著一步一腳印踏出的希望。


關鍵字:台電公司,太陽光電第一期計畫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