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579
字型:
撰文/廖卿惠(ICLEI東亞地區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代理主任) 資料提供/高雄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工務局、ICLEI Kaohsiung Capacity Center
有「工業之都」稱號、污染嚴重的高雄市,近年來逐漸轉型,在2013年拿下「國際宜居城市獎」4金3銀3銅共10座大獎。重工業之都如何轉變成宜居城市?本期輕閱讀告訴你!
前言
高雄市面積2,946平方公里,人口278萬,幅員跨山跨海,有豐富的地貌,也有著多樣的原鄉文化,是南臺灣最大的城市。高雄市延續著日治時期的發展,以先天地理與自然環境上的腹地與港灣優勢,在上一世紀中後期,被選為國家經濟計畫中重工業與石化工業發展重點區域。然而,這些重工業與石化工業伴隨著巨量的污染,讓高雄市不管是空氣污染、水污染、事業廢棄物等都居高不下,成為我國著名污染之都。
1990年代後半,在國際環境保護風潮的影響下,國人的環境意識也漸漸高漲,多年來的經濟成長讓高雄市民所得成長,對環境權的要求也逐年提升,大環境影響下,執政者也開始將低碳永續與韌性納入高雄市治理目標中。近年來,高雄市深受氣候變遷影響,降雨日數減少,但強降雨頻度增加,澇旱相交成為常態,而氣候升溫也讓登革熱疫情更為嚴重。2005年後,高雄市已將轉型「國際韌性永續城市」設為都市發展願景,高雄市這位城市灰姑娘,已毅然踏上華麗轉型之路。
高雄市低碳永續韌性城市治理
近年來,高雄市積極全方位的打造低碳永續韌性城市,本文以轉型綠色經濟、治水與生物多樣性、綠建築與再生能源、生態交通與國際參與等5大面向,敘說高雄新的城市風貌。
一、轉型綠色經濟
所有的城市都有支撐城市發展的經濟命脈,而高雄市的經濟命脈為鋼鐵與石化業等為首的重工業,2014年的工業產值高達總產值的74.52%。除了訂定更嚴格的標準極力規範境內的產業污染排放(含廢氣、排水與廢棄物)之外,轉型綠色經濟更是必要。高雄透過打造各項文創、會展、觀光旅遊等綠色經濟相關基礎設施,積極海外招商,希望可以逐步提升綠色產值占比。除了頗負盛名的駁二藝術特區之外,亞洲新灣區內的軟體科技園區、總圖書館、高雄展覽館、港埠旅運中心與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等,由水岸環狀輕軌相連,都在高雄市轉型綠色經濟群聚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治水與Th物多樣性
河川整治一直都是高雄市治水的重點。高雄市4條主要河川:愛河、前鎮河、後勁溪和二號運河之間,透過曹公圳連成一氣。愛河整治收效後,高雄市接續進行前鎮河與後勁溪之整治工作,硬體的水利工程效果頗佳。然而,因3條河川的共同上游源頭曹公圳沿岸接受工業廢水、家庭廢水等多種污染,雖然中央與地方都有加強稽查,但仍有努力空間。
另外,高雄市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極端降雨的強度和頻度劇增,水患頻仍,造成諸多生命與財產的威脅,因此以調適為目的的治水策略更形重要。高雄市治水以「與水共生」的上游涵養、中游滯洪、下游排洪為整體概念,境內除了打造寶業里、典寶溪、本和里、鳳山圳、山仔頂溝、坔埔滯等大型滯洪池公園之外,也同時規畫兼具滯洪與維護生物多樣性的21處,超過1,000公頃的「濕地廊道」(包括洲仔濕地、援中港濕地、內惟埤濕地、中都濕地、半屏湖濕地等),總計可蓄水900萬噸,大幅降低市內水患的機率。
三、綠建築與再生能源
高雄市位處全臺日照時數最高的地帶,氣候條件與地理環境條件多樣,加以面對未來高齡社會的到來與永續環境的思惟,高雄市對境內建築訂定《綠建築自治條例》、推行「高雄厝」,意即環境永續、反映高雄自然文化及足以維持居住健康之建築型態。另外,也訂定《高雄市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設施辦法》,啟動光電智慧建築專案與百座世運光電計畫,積極完成4年內達成累積設置150百萬瓦(MW)之目標。
四、生態交通
高雄市機動車輛總數約為308萬輛,機動車輛總數占全國14%,居我國第2,機車使用率則高達62%,居全國之冠。大量機動車輛的使用,是造成高雄市交通壅塞的主要原因,其廢氣排放也是
高雄市空氣污染嚴重原因之一。根據交通部2015年的統計,高雄市的公共運輸使用率約6%,與臺北市的38%相去甚遠。因此,高雄市積極發展生態交通系統(Eco-mobility),以推動綠色運輸系統、發展人本交通之策略建構低碳、永續、人本之生態交通運輸環境為目標。
2008年高雄捷運MRT開始營運,2010年率先開始全國第一個公共腳踏車租借系統,擁有755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目標4年內1,000公里),每一區都有公車之棋盤式建置,2015年我國首座LRT輕軌系統試營運等,在在展現高雄市發展公共運輸系統之努力。未來,將更積極建設高雄市為國際生態交通城。
五、國際參與
有感於國際接軌的重要性,高雄市於2006年率先加入全球最大的環境永續城市組織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自此將ICLEI視為其重要國際交流平臺,其相關參與分述如下:
1.每年6月積極在 ICLEI 於總部波昂舉行的「韌性城市大會」(Resilient Cities)上,進行高雄市政佳績發表與攤位展示,並安排雙邊城市交流對談等。
2.2011年加入 ICLEI 地方政府生物多樣性行動(Local Actions for Biodiversity),並於2014年6月完成所有項目要求。
3.2012年9月成立 ICLEI 高雄能力訓練中心(簡稱ICLEIKCC),讓高雄市也正式成為ICLEI永續韌性城市平臺之一。
4.2013年參與 ICLEI 導師城市計畫輔導馬列市。
5.2012年加入 ICLEI 生態交通聯盟(Eco Mobility Alliance)為先鋒創始城市之一。2015年9月接下2016至2017聯盟主席,並接下為期1個月、無燃油自用車輛、生態交通社區營造的「2017生態交通世界盛典」主辦權。
6.2012年開始登錄主要由ICLEI所倡議的carbonn® Climate Registry(簡稱cCR)碳揭露平臺。2015年高雄市透過此平臺積極登錄碳盤查、減緩與調適行動方案與成果,取得全球市長聯盟(Compactof Mayors)─全球最大氣候行動市長網絡的完全達標資格;並在2015年12月的巴黎COP21期間擔任此市長聯盟之10個全球城市代表之一,在正式周邊會議中向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UNFCCC)發聲。
近年來,高雄市也積極發表永續發展之成果,並獲得國際肯定,2010至2013年間高雄市更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所認可之國際宜居社區獎(Livcom Awards: The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Liveable Communities)之常勝軍。
結語
現階段高雄市以「打造高雄市民的榮譽感」為施政宗旨,除了希望高雄市民不需要當「臺灣環境次等公民」之外,更讓市民可以身為高雄市民為榮。多年來,高雄市因為其在地性、與市民的緊密性,再加上透過整合國際城市平臺組織的資源,靈活的發展出各種適地性的永續韌性策略並積極實行。永續韌性城市之路從來就不平穩,尤其高雄市背負著沉重的歷史沉痾,挑戰更大;然而高雄市目前發展的方向與國際趨勢一致,執行力道也夠,高雄市成功轉型為國際永續韌性城市之日指日可待。
關鍵字:高雄市,永續韌性城市,IC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