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能源轉型的出路──臺北大學自然環境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2016/0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347

字型:


能源轉型的出路──臺北大學自然環境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撰文、攝影/鍾嘉雯
受訪/國立臺北大學自然環境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李堅明
資料來源/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管理研究所

低碳經濟興起,我國如何邁向能源轉型之路?自然環境與資源管理,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讓我們走入三峽臺北大學,一探究竟。

步入林蔭遍布的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涼爽微帶濕意的天氣裡,校園中的樹木綠意盎然。公共事務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便坐落在充滿綠意環繞的公共事務學院7樓。

面對氣候變遷,傳統產業的轉型之路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在世界各國掀起永續發展的呼籲之聲,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所)因應時代需求,於1991年成立,以培養跨領域的人才為目標。

「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挑戰之下,各國都在改變經濟發展的模式,新經濟必須跟低碳發展、綠色經濟接軌。」談及資源所的創立初衷,李堅明所長以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向,點出資源所的特殊性,「傳統的產業與經濟模式並沒有納入環境的考量,當現在的施政在談如何節能及如何環保的同時,經濟的轉型是必要的。」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通過後,企業不能只注意經濟利益,而忽略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環境與社會的衝擊報告要納入企業的社會責任中。改用乾淨的能源是未來趨勢,產業的污染源與碳排放都將成為成本的一部分,不符合節能減碳的產品,則可能無法進入全球的供應鏈,這都是企業在未來必須面對的風險與挑戰。

政府在扶植綠色能源,學校傳統的科系會教這些嗎?傳統的科系已經習慣原有的模式,要轉型並不容易,而傳統科系的學生,即使修過相關的通識或大學部課程,深度仍可能不足。當企業開始認知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將綠色經濟與環境影響評估納入成本考量,這方面的專業便舉足輕重。環境與社會衝擊報告怎麼寫?碳價如何評估?氣候的風險要如何投保?這些因素,也會影響銀行授信的認定,調整新的融資模式時,便需要對綠能產業有所瞭解的人才。政府機構的能源、環境政策,更需要與此相關的人才投入,「資源所提供不少節能、能源相關的專業課程,學生畢業一出校門,溫室氣體盤查馬上就可以上手,碳足跡、水足跡都會算,完全學以致用。」李堅明驕傲地表示,資源所在環境管理方面的獨到之處,讓它在國內資源與環境管理方面擁有重要地位,也是國家重點人才培育的搖籃。

師資陣容堅強,與外界連結緊密
氣候變遷是這個世紀的人們所要面對的重大挑戰,能源則是氣候變遷的核心領域,這方面可是資源所的強項,這點光看資源所的師資便一目瞭然,《能源報導》每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解讀,便是請資源所張四立教授專文分析,李堅明教授則擔綱評析每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COP)。擔任環評委員的李育明教授、氣候變遷調適與企業管理專業的顧洋教授、環境經濟學專業的蕭代基教授、環境會計與水足跡專長的周嫦娥教授,與臺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黃宗煌等等,皆在資源所任教,可說11位專、兼任教授,就網羅能源與環境領域的頂尖學者,讓學生擁有非常優厚的學習環境。「我們所的學生其實是非常幸福,像我參加COP的時候,會請學生上網瞭解大會的最新發展,他們對於氣候變遷、COP21等專有名詞都耳熟能詳,就是因為這個學習環境建立了他們非常完整的研究背景與知識體系。」李堅明教授以自己開的課為例,分享去(2015)年12月參加COP21會議的情形。

透過專題討論的方式,將產業界、政策面最新的發展互通有無,暢通無阻地與世界接軌,是資源所師生共同的資源,而對外邀請的眾多演講課程,也讓學生在校就有機會認識不同政策議題。7樓資源所長廊的兩側,貼滿了各式議題的演講海報,近期如行政院黃金山政務顧問演講「氣候變遷,水及糧食安全之衝擊」,或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林俊全教授演講「臺灣的地景保育與經理課題」,講者皆各有來頭,也是學生求知的管道之一。

跨領域學習,兼具理論與實務操作
在低碳經濟與綠能產業日益蓬勃發展的今日,資源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進入資源所又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呢?李堅明表示,「其實我們不限制學生的來源背景,而是要求他們入學後,自然與社會科學領域都要齊備,打好基礎,才能培養跨領域的人才。」個體經濟學、環境工程科學概論、生態學原理、統計學理論與應用,是資源所的基礎必修課程,社會科學背景的學生要修環工與生態學,自然科學背景的學生則須補齊經濟學與統計學課程,而所有學生都必須修習方法論,才有能力深入專業的研究領域。

學以致用,參與國家型研究計畫
碩士班2年級上學期的共同實習課,由所有修課同學共同進行專題研究,並由所上6位專任教授共同指導,是所上的特色。豪華級的師資搭配所有學生的心血,實力不容小覷,近3年的專題,都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2013年,資源所參與了工研院的「臺灣2050能源供需情境模擬器」計畫,就在實習課上,發展資源所的代表路徑,並命名為「綠色成長」,也在2014年1月的《能源報導》上刊出;2014年,高雄市發生氣爆事件,資源所與時俱進,以「氣候變遷與自然科技的災害」為題,規劃在未來氣候變遷之下,現代科技可能衍生、觸發的自然災害,要如何進行整備與預防;2015年,則以臺北大學三峽校區的心湖為核心,配合學校的需求,規劃心湖的自然生態,建設有潔淨水質功能的人工浮島,除了浮島之外,後續的管理作業準則與導覽活動,也讓同學們進行規劃。與國家社會連結的實習課,強調操作面的實作,讓學生應用所學,學以致用。

從課程中獲得的實戰力,由政府與研究機構相關的合作研究計畫中便可看出,許多學生的論文就是以與教授共同參與的國家型計畫為題。

李堅明所長以經濟政策研究見長,這幾年便做了許多政策相關計畫,如規劃家2050年最適發電組合技術配合的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工研院綠能所對能源大用戶的「工業部門節能診斷及分析」計畫等,指導的學生也參與計畫,並以此為論文主題,多次獲得中華民國能源經濟學會優秀論文獎。

搶手的畢業生,遍佈產官學界
讀研究所,所學何事?「我們會在口試時詢問學生,他們來報考都是對這議題有興趣,在我們這裡找到定位跟歸屬,但報考的學生仍是少數。」少子化的難題,也困擾著資源所,所名稱對不瞭解的學生來說,也少了一些吸引力。不過錄取的學生大多都是真正對系所有一定的瞭解,在職班的學生甚至有已具學位者來此進修。李堅明所長指導的一位博士生,便是交大環工所博士,在顧問公司當到經理後,曾找李所長協助計算沼氣的回收減碳,而從中看到新領域的發展性,再回校進修,更有中油、台電公司的員工來報考。

歷屆畢業校友中,在各行各業都有優秀表現,綠基會董事長林志森、過去台中市政府研考會主委陳金發、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賴瑩瑩、曾任職經濟部能源局的林文信科長、莊銘池科長,都是資源所的優秀校友。

畢業立即無縫接軌就業,可看出資源所的搶手程度,「學生畢業口試的時候,我們會邀請產業界、研究機構的人員來進行口試,常常口試完,畢業論文還沒改完,就已經被口試委員的企業錄用了。」畢業生供不應求的情形,也說明了資源所的研究領域與業界緊密結合,一踏入社會就成為產業尖兵。「這個世紀要面對的挑戰,是我們所上正在努力的方向。國家提供資源,我們有義務培養人才,老師也都願意付出,希望有更多優秀人才願意投入!」李堅明既得意又滿意地笑道。
 


關鍵字:臺北大學,能源經濟,氣候變遷,永續發展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