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099
字型:
撰文/林子晴 受訪/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顧洋教授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去(2015)年底冬至(12月22日),北臺灣冬季原應是濕濕冷冷的天候,卻陽光普照,氣溫飆升至30.5℃,成為67年以來最熱的冬至!有趣的是,同年夏至(6月22日)臺北氣溫卻是28.5℃。時空的錯亂,讓人們既吃霜淇淋散熱,又吃冬至暖呼呼的湯圓應景。
在氣候變遷不可逆的趨勢下,我們該如何調適,以更適應溫度漸增的未來?
繼上一期「極端氣候──氣候變遷的美麗與哀愁」後,本期封面故事要討論: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我們該如何調適?政府已規劃了哪些政策與措施?我國調適政策的特色為何?還有哪些有待強化之處?本文專訪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顧洋教授,為我們一一說明。
什麼是調適?調適與減緩有什麼不同?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所能採取的作法有二:一為「減緩」(mitigation);一為「調適」(adaptation)。「減緩」是以人為干預方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或增加溫室氣體的儲存量,以減緩氣候變遷問題的發生速度或規模;「調適」則是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或影響所做的調整,以減輕可能的危害,甚或轉化為有利的發展機會。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間之關係,如上圖。
由圖可知,減緩策略與調適策略互相影響,前者著重減緩氣候變遷的成因;後者則著重調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衝擊。
換句話說,調適的目的,在於降低人類與自然界處於氣候變遷影響的脆弱度(vulnerability),使極端氣候與暖化帶給人類與自然界的負面衝擊能降到最小,而獲益達到最大。在擬定調適架構與策略前,首先要知道的是,未來臺灣將面臨什麼樣的氣候變遷?又將產生什麼樣的課題與挑戰?
迎接極端氣候的衝擊與挑戰:我國的國家調適工作架構
行政院於2012年公告之《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臺灣未來的氣候變遷推估結果,主要有3項:
1.相較20世紀末,臺灣21世紀末氣溫上升幅度介於2℃~3℃之間;
2.豐雨期雨量更為增加,少雨季雨量更為減少;
3.颱風增強的機率與降豪大雨的強度可能增加。
在這樣的氣候變遷下,對臺灣可能造成的影響,包括重要維生基礎建設(如水源、能源供給設施等),可能因極端氣候而遭受災害損失;受溫度上升影響,能源需求可能發生急遽變化,如夏日尖峰用電量暴增,導致無法滿足用電需求等。
因此,為健全國家調適能力,2009年行政院於「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下,設節能減碳及氣候變遷組,作為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政策推動平臺;2010年經建會更邀集相關部會、專家學者、NGO及產業界代表,以中央研究院劉兆漢副院長為首,建立跨領域顧問團隊「規劃推動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及行動計畫」專案小組(以下簡稱調適專案小組)。
參酌世界各國的調適作為,並考量臺灣本土環境的特殊性與歷史經驗,國家調適架構於調適專案小組下,設有8個調適領域工作分組,分別為:災害、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使用、海岸、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健康等工作分組。整體國家調適架構如上圖。
依據國家調適架構所設之8個調適領域工作分組,彙整各調適領域衝擊與挑戰,政府已擬定了相關因應與策略。
由右表可知,在維生基礎設施領域,著重維持應有的運作功能,減少對社會之衝擊;在能源供給及產業領域,則以發展能夠因應氣候變遷的能源供給與產業體系為目標,擬定相關因應策略。
數字會說話,基礎研究不可少!
「我國目前的國家調適政策之特色,較著重於短期防災。」顧洋教授表示。然而,氣候變遷為長期趨勢,各領域中長程氣候變遷將面臨之議題、各領域議題輕重緩急之排序及調適策略之研擬,端賴充分的基礎研究,以科學化數值做為參考依據。
「舉例來說,當整體溫度上升1℃,原本適宜南臺灣生長之經濟作物,或將更適宜於北臺灣種植;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領域工作小組,即可就此擬定相關調適策略。」顧教授說明。「原本因冬季低溫所導致死亡人數,則可能因溫度逐漸升高而下降,但其他傳染性疾病,則或將受溫度增升高之影響所牽動,使感染人數增加;健康領域工作小組,即可就此預為準備。」如此種種受氣候變遷影響之中長期發展趨勢,透過充分的基礎研究,將有助於各領域調適策略之擬訂,以預作因應。此外,顧教授並建議:「應將調適的觀念,提供予各領域專家,以訂定合適的優先順序。」
及早準備,未來會更好!
在不可避免的全球氣候變遷趨勢下,我國已建置完成整體國家調適架構,並完成相關因應策略。未來,透過各部會、專家學者、NGO及產業界持續溝通與合作,積極開展各領域相關工作,期能將氣候變遷的影響降至最低,甚或帶給我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關鍵字:氣候變遷,氣候調適,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