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
|採訪撰文:鍾嘉雯
點閱人次:
4455
字型:
攝影/鍾嘉雯
「新節電運動」開跑!為期4年的節電方案,將由經濟部和相關部會共同推動,這次節電聚焦哪些方向、規劃理念為何?一起來看看!
夏天好像越來越熱!這是這幾年大家共同的感受。而從今年(2017)6月到10月,新聞屢屢出現「史上最熱的6月」、「最熱的8月」等標題,即使到了10月1日,台北最高溫還有36.8度,也寫下歷史新高。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驟冷驟熱的極端氣候不但發生頻率增高、溫差也更大;在此同時,我國仍有98%能源依賴進口,要開發新電廠也不容易,因此供給面擴大可說日愈困難,所以如何做到需求面節能,一直是我們年年要思索精進的重要課題。
節電就像扭毛巾一樣,一開始輕扭就可以擰出很多水,逐漸擰緊後,水份已經擠得差不多乾了,即使加大力道,也不一定能達到剛開始的好成效。也因為如此,我國的電力密集度雖是年年改善,但改善幅度也逐漸減少,從2008年到2011年間,電力密集度(生產1單位產值所耗用的電力數量)年平均下降2.31%,效果顯著,但2012年到2016年間,年平均只下降0.66%,顯然在節電的層面,也面臨關鍵點,到了亟待改變的時候。
為了解開這個難題,政府推出「新節電運動」,將從今年開始實施至2020年,4年完成後,預估每年可節約44.69億度電!
這次的新節電運動,相較於過去幾年的節電活動,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本刊專訪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的林子倫副執行長,將其參與節電運動的經驗、與這次新節電運動的重點項目,一一與讀者分享。
不僅盯緊工業用電,也要聚焦住商部門
這次的新節電運動有四大策略,包括「政府帶頭」、「產業響應」、「全民參與」與「建築節能」四大主軸,並分由中央主導、中央與地方協力及縣市共推3層面進行分工。林子倫表示,其中最特別的兩個重點,一是聚焦住商部門的節電計畫,二是強化地方政府的角色、全國齊推節電。
說到聚焦住商部門,有概念的讀者會想問,攤開能源消費的資料,工業部門占比最高,為什麼不從工業部門下手呢?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從2006年開始,經濟部就已開始輔導製造業節能減碳,包括大用戶的能源查核申報、推動能源查核與節能技術服務與馬達等大型動力設備的汰舊換新補助等,之後從2009年到2016年,一共協助國內3,096家製造業工廠推動節能減碳工作,提供受輔導工廠10,054項節能減碳改善建議方案,推估溫室氣體減量績效達165.9萬公噸CO2e,節省能源支出約95.5億元!這次的新節電運動依然持續推動產業部門節能,包括輔導及補助、自願性節電、能源用戶管理、能源大用戶年均節電1%、設備效率提升等做法多管齊下,將補貼用在刀口上,在提升動力設備效率和擴大輔導中小用戶方面持續努力。
資料來源/新節電運動方案(核定本)
依照統計數據,住宅部門、服務業部門和運輸部門的用電量,在這幾年還是持續成長的,在於台灣地狹人稠,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城市而且愈來愈集中,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電力使用,看似微小,匯聚起來卻成為不容小覷的用電量!而人口聚集所產生的熱島效應,更造成用電量的上升,這是都會區面臨的重大問題。
林子倫說明,「在IEA的報告中,都市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用電單元,全球超過5成以上的人口都住在都市裡,大概要耗掉每個國家約7成的能源。而台灣的都市人口比例高達8成,都市裡的住宅、運輸、服務業等等,是我們必須來處理的。」
由於住宅、運輸和在地產業相關的活動情形,直接影響了用電的高低與形態,因此地方政府會是最瞭解這些相關活動的在地要角,要推動住商部門節電,地方政府的參與力度自然就成為其中最重要的關鍵。
解決縣市政府資訊障礙,專注全民有感的節電作為
大家都知道地方政府在節電工作上的重要性,所以我國第1次採取中央與地方合作推動節能模式的「智慧節電計畫」應運而生,林子倫當時也應邀擔任數個縣市的諮詢委員。然而回顧起之前碰到的難題,他說:「智慧節電計畫參考首爾的『省下一座核電廠』,構想是很好。只不過實際執行時間不到1年,大家都覺得好趕;第2個問題是,地方政府其實沒有足夠的能量做這件事。」
即使地方政府努力配合、也想要積極節電,但期程太短、沒有相對應的執行單位和瞭解議題的專才來處理,可能連提案參與節電的計畫書都很難下筆,這是過去他們所遇到的困境,也是「新節電運動」想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新節電運動」設計為中長期程,以4年期程進行規劃;地方也開始成立綠能辦公室,除了再生能源開發,未來也可以成為處理節電議題的灘頭堡。林子倫觀察,民間成立的節能監督團體對節電活動進行評比,監督地方政府是否能善用經費,給出十分中肯的建議。
此外,能源管理系統也是本次的重要環節。林子倫舉例,手機的電力標示,讓人會注意自己還剩多少電,可以警覺自己的用電成本和效率。由於智慧節電的科技已經很成熟,例如設計一個簡單又容易操作的能源管理APP,只是要如何整合系統,透過能源管理系統來控制各種電器的節約能源,才是這次節電運動的重要任務。
因此,用電資訊揭露是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去年(2016)6月,郝明義先生召集研究小組,與前行政院長林全懇談,開啟「開放台電」的計畫,最終達成52項資料開放的成果,可說是一個好的開始。在這次的「新節電運動」中,能源效率跟用電資訊的揭露則是要努力開放的項目:「哪裡是節電熱點?」「各縣市的用電情形如何?」等等,這些資訊都希望可以提供給地方政府做為節電參考,也可以前後對照電力的使用情況。
舉英國倫敦塞車費為例:只要進倫敦核心區的車輛,除了公務車輛、油電混合車或電動車,其他車輛都要繳從4、6、8到十幾英鎊的費用。剛開始有許多用車的民眾反彈,不過,一方面倫敦具備發達的公共運輸系統,民眾仍能以便利的大眾運輸抵達目的地;另一方面,空氣品質變佳、塞車的情況確實減少,也讓民眾有感。怎麼讓民眾節電有感?改變的開始,可能會有陣痛期,但運用智慧,讓民眾看到改變後的美好未來,則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建築節能,跨部會整合讓房屋呼吸
在住商部門的節能方面,很重要的一塊其實是建築節能。林子倫認為,節電不是完全不用電、回到原始人生活,像在都市裡,因為熱島效應,建築物的中央空調設計本身就預設一定要開空調,可能就不太要求通風。但如果可以回到建築本身,設計節能又通風的建築,不開空調也可以很舒服。
從住宅內部的設備、燈具、電子用品,到建築體本身的節能設計,其實橫跨了兩個主管機關:內政部和經濟部。過往經濟部能源局花費很大力氣推動節能設備的補貼,讓空調、燈具等較耗能的家電可以更換為高效率的節能設備。不過,在建築法規方面,仍需花大力氣來盤點並調整。
建築節能的技術近年有非常大的進展,如裝設雙層玻璃可以調節室內溫度,或是在建築設計上更通風,但這樣的改變可能讓建物坪數變少,會讓業者缺乏設計節能建築的誘因。若能從法規下手解套,訂定新建物採較高的節能標準,或是設置節能護照,太陽能發電也加入建築物本體設計等等,都是有可行性的建築創意,從現在開始改變,新的建築物不僅可以更節能,也可以結合創能和儲能。
也因此,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將持續積極地協助機關間進行意見整合,請來節電、建築與法規等相關專家共同與會,提供各方面的專業意見,讓跨部會的合作可以更順利。
圖片來源/Pixabay (CC0) https://pixabay.com/en/castle-court-marchfeld-lower-austria-2098982/
需求面管理是最好的投資
過往政府機關推動四省專案、產業部門採多種措施推動節能與節電、民生部門從智慧節電計畫汲取經驗、設備管理則有自願性標章和強制性標準雙管齊下,在這些經驗累積的基礎上,盤點既有的能量,再建構地方政府的能源治理能量,林子倫賦予很大的期待。「在這一波的能源轉型中,『新節電運動』是個關鍵。透過節電的手段,我們還要做好多的事情,怎麼鼓勵更多民眾參與?怎麼將整個能源治理型態進行轉型,從中央、集中式的能源型態,轉向分散式、小型的能源型態,這其中包括了很多複雜的新概念。從法規、電力和電網規劃等等,都是要互相搭配的。」
「新節電運動」要強化設備效率提升方案、主動進行政府機關用電目標管理,維持智慧節電計畫的「資料公開」,並將開放用電資料、促成加值應用,引進如家庭智慧化節電、提高既有建築能源效率的新科技。在「新節電運動」中極具特色的縣市共推節電,則以3年75.06億元的經費,啟動全台攜手共同節電。
台灣還在轉型的路上,將會持續面對能源型態轉變的各種挑戰,在新電廠、新電源開發仍待努力的過程中,從需求面減少電力的使用,就是減少供給面壓力的最佳策略,也是最好的能源投資!
關鍵字:新節電運動,住商部門,地方政府,建築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