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3
|採訪撰文:鍾嘉雯
點閱人次:
4259
字型:
圖片來源/台船公司、中鋼公司
世界前20大風場中,台灣就占了16處,優質的海上風場將是離岸風電發展的良好條件,離岸風電預計在2025年要達到5.5GW的設置量,還要發展在地的離岸風電產業鏈。台船、中鋼分組Marine Team和Wind Team,將離岸風電的設備、安裝工程和搬運都要MIT(Made in Taiwan)!
離岸風電是我國綠色能源重點推動的項目之一,由於我國過去不具離岸風電的開發經驗,行政院早在2012年2月核定「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以「先開發陸域風場,續開發離岸風場」做為推動策略;至2017年通過「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預計以4年時間厚植基礎,提高風力機國產化比例與自主系統技術,並以區塊開發方式推動大規模風場開發;而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綠能建設中,期望讓台灣海峽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離岸風場,並建置風電發展所需水下基礎及重件碼頭。
2025年風力發電累積設置量中,離岸風電目標為5.5 GW。不過離岸風電的政策目標特別加上了對產業在地化的期許,希望台灣可以發展出自己的離岸風電產業鏈。預計2021年塔架、水下基礎、陸上電力設施、海事工程規劃等項目可以國產化,到了2023、2024年國產化項目擴及風力機零組件、海纜、水下基礎施工與監造、海事工程的施工與監造等。
為此,國內廠商已紛紛動起來,中國鋼鐵公司(以下稱中鋼)先找了台灣國際造船公司(以下稱台船)合作,達成以海平面為界的共識。台船引領海上艦隊,聯合35家業者成立「Marine Team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聯盟」;中鋼則承擔政府在地化政策,整合國內廠商籌組「Wind Team離岸風電零組件國產化產業聯盟」,積極推動風機零組件在地化,並投資水下基礎製造。
台船專營各式船舶製造,和全球航運業打交道,爭取船隻訂單;中鋼則提供國內、外優質鋼材成品。為了打造國內的離岸風電產業鏈,自己的風電自己造,兩家業內的旗艦公司各組成強勁的國家隊,為優先啟動的風場打造練兵之地。
中鋼媒合Wind Team 鋼構塑風機
中鋼過去在陸上風機領域已具有不錯的實績,台灣有8成陸上風機塔架出自中鋼集團成員中鋼機械公司之手,不過陸域風力發電機一架規模僅約2~3MW;離岸風力發電機則提升到8~9MW,發電量增加3~4倍,因此,塔架的高度、直徑和重量都相對提高;且風力機安裝在海上時,對於噴砂、噴漆設備、儲存場地和碼頭運輸都會有更高的要求。中鋼機械將離岸風電的業務聚焦在協助國內廠商建構風機零組件的供應鏈及水下基礎結構的製造,中鋼公司王錫欽執行副總經理說明:「Wind Team是由中鋼來媒合,第一個工作是協助國內的零組件廠商跟國外風機系統商合作,第二個工作是針對水下基礎結構的製造,由中鋼供應鋼板,興達海基公司負責製造生產,中鋼機械公司、中鋼結構公司做為興達海基公司的協力廠商,這也是中鋼集團的本業強項。」
經過媒合之後,包括塔架、扣件、變壓器、鼻錐罩等19個項目廠商,目前已盤點完本身的技術能量,進入與系統商的技術引進或協商授權製作階段。目前金豐機械已與國外風機塔架大廠合作,正進行該公司台中廠的廠房改造作業,為生產塔架作準備。
資料提供/中鋼公司
水下基礎方面,中鋼投資成立的「興達海洋基礎公司」在興達港建立水下基礎生產線,也與國內鋼構業者結盟,預計於2019年底完工,每年估計約可產出50座套筒式的水下基礎。
資料提供/中鋼公司
要打造出5.5GW的離岸風電設置量,台船也加入行列。台船公司鄭文隆董事長補充:「一座管架式水下基礎要安裝3或4根基樁(pin-piles),把水下基礎鎖在海床裡,就像鎖螺絲釘一樣,不過這螺絲釘(基樁)每根直徑可達3公尺、長度超過90公尺。2021年到2025年水下基礎需要的量很大,每年100座就要300至400根,由於中鋼跟世紀鋼產能有限,而台船高雄廠因也是鋼構廠,因此,我們也騰出一條產線來協助供應這方面的需求。」
台船整合Marine Team 造船送風電
台船過去已有許多船隻製造經驗,近幾年也將目標擴大至離岸風電,從離岸風電十多種船舶中選擇自建大型駁船(Barge)和籌獲自升式平台船(Turbine Installation Vessel, TIV),2018年7月18日自建的140公尺長的大型駁船開工,而自升式平台船則預計在2021年籌獲到位。台船鄭董事長說明,「離岸風電一個船隊將近11種不同的船隻,運、吊、放、打樁、堆石、警戒、運輸等等,最重要的運輸船和工作船一定要自己擁有,台船就來整合這部分,有一些小的船隻,台灣也有公司可以做,或是用租的,把本土船隊組起來。」
資料來源/台船公司
除了船隻本身,台船也瞄準海上運輸、海上安裝,與比利時GeoSea公司合資成立「台船環海風電工程公司」,引進國際的專業海工技術,承攬國內的離岸風場運輸和安裝;與Bladt及Semco兩大海事工程廠商成立聯合承攬聯盟,藉由技術轉移建立建造海上變電站的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即工程設計、採購、建造)技術;並積極聯絡各風場的國內廠商共組Marine Team,整合國內既有、購置或租用施工船舶組成船隊。
申請風場來練兵 台船、中鋼打造在地化產業舞台
在第二階段的遴選中,獲遴選廠商都需要提出離岸風電產業關聯方案,中鋼公司獲得300MW的風場建置容量,身為台灣在地企業,也打算規劃風場做為國內產業發展的練兵場,台船公司雖未申請風場,但卻扮演了重要供應鏈的角色。
台船公司鄭董事長說明:「一開始經濟部找我們去成立大M Team,集中了28家有興趣的廠商,但那時候是很鬆散的組織,每個人都還在觀望。後來我們對應風場,以商業考量來結合國內廠商組小M Team,台船接觸了5個開發商,就組5個小的Marine Team,集中國內產能來進行風場開發合作。」
另外,鄭董事長也聯合國內產學界,籌組「臺灣離岸風機基礎暨海事工程協會」,會員囊括風場開發商、工程設計顧問、海事工程、海纜鋪設安裝、運輸、鋼構材料、水下基礎製造、塗裝、驗證、運維、氣象預報等領域,期望在學術上做整合,將風場碰到的困難提出來討論,由專業人士來共同解決海事工程未來可能碰到的問題;鄭董事長更期望協會能在未來工程推動時,以中立的角色和力量起到協調工程糾紛的作用。
攝影/鍾嘉雯
中鋼公司王執行副總經理則說明:「中鋼申請了29號風場,跟丹麥的CIP和日本的DGA一起合作開發,在定位上是把29號風場當做在地化練兵的舞台,可以最大程度地把業務機會提供給Marine Team和Wind Team的業者。」
攝影/鍾嘉雯
發展離岸風電產業,對政府和產業都是有利的。王執行副總經理表示:「從政府的角度,台灣不只要風電,還要有風電產業,這是沒錯的。至於在中鋼的角度,離岸風電產業95%都是用鋼,有好的用鋼產業,我們也可以增加鋼品銷售,上下游是共存共榮,利他就是利己,也是善盡中鋼的產業責任和社會責任啊!」
產業大招生:造船、海工、離岸風電招手中
當離岸風電產業興起成為事實,在地人才的培訓就是必要。台船在2017年成立「台船學院」,培養未來建置離岸風場所需要的電銲及機械設計等專業人才,台船鄭董事長解釋:「成立台船學院一開始是因為造船的人才不夠,後來離岸風電製造和安裝也需要本土人才,就全部囊括進來。學院主要培育造船和海工產業的人才,不論是船艦設計、製造和離岸風電的各項海事工程都算在內,希望相關科系的大學生都可以畢業即就業。」
另外,台船公司也和中鋼公司、臺灣港務公司、台電公司等單位合資設立「臺灣風能訓練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International Windpower Training Corp. Ltd., TIWTC),課程內容包括世界風能組織規範的基礎安全訓練及認證服務,也提供風機進階技術訓練和風機商的客製化訓練服務,結合風電產業界及學界,共同培育離岸風電產業所需的人才。
離岸風電產業 邁出在地化第一步
台灣透過現行的風電遴選及競標的策略做法,推動了國內外廠商共同合作投入國內離岸風場開發,也逐步建置出離岸風電的專用碼頭、輸配電網等基礎建設,一步一腳印累積出台灣的離岸風電基礎設施及產業供應鏈能量,不僅風機的設置指日可待,更打下國內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的基礎。
發展乾淨的再生能源一直是全球都在努力的方向,面對全球溫室氣體減量趨勢,我國的離岸風電發展已踏出在地化的第一步。要發展台灣離岸風電的友善環境,更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合作,向建構安全穩定、效率及潔淨能源供需體系的目標邁進,當海上豎起一支支隨風運轉的離岸風力機,正象徵著我國能源永續的未來!
關鍵字: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