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1
|編輯部報告(2019/08/16) 字型: 小 大
點閱人次:
1578
字型:
圖片提供/陽光伏特家
台灣「能源轉型」政策要如何成功?「能源E觀點」續篇提出一個完整的執行路徑說明,讓大家知道台灣「能源轉型」的成功路徑與時程規劃。
「能源E觀點」專欄上一期發表了「能源轉型:通往下個世代的能源道路」,闡述了「能源轉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進化軌跡、進入下個世代的必要途徑,提出能源能否有效轉型會是社會發展能否進入下個世代重要關鍵的論點。就是在這樣的思潮之下,台灣訂定「能源轉型」政策,做為長遠能源布局與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透過這個政策的推動,引領台灣突破現狀,跨入全新的世代。
能源轉型的階段目標—2025的532願景工程
台灣能源98%依賴進口,在面對全球能源供需變化與溫室氣體減量趨勢,及國內對核能運用有極大爭議下,跟隨國際潮流以發展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降低碳排放、配合環境基本法達成非核家園願景,自然就成為我們能源發展布局的核心思維。
在這個核心思維之下,全力發展再生能源、儘量採用低碳能源、核能屆齡除役就成為能源布局的重要規劃原則。至此,2025年發電占比再生能源20%、天然氣50%與煤炭30%(含其他3%),成為維持電力供需平衡、穩定,同時滿足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能源組合,也成為能源轉型政策能源布局的占比目標。
資料來源:整理自經濟部能源局資料
能源轉型成功不僅是結構改變,基礎在能源角色轉型與市場轉型
「能源轉型」政策成功,亦即532願景工程目標達成,能源結構成功依照規劃時程完成轉型。可是,我們必須進一步說明,能源結構成功轉型,532願景工程目標達成,其實是能源轉型政策的執行成「果」,而非成功原「因」。「能源轉型」政策要成功,它必須建立在兩大基礎之上,第一、能源角色的轉型;第二、能源市場的轉型。
能源角色的轉型—從經濟生產投入要素轉變為經濟活動產出
台灣社會往往把能源視為是一種生產要素,認為能源是經濟活動的必要投入,所以能源被賦予了充裕供應、價格低廉、波動平穩等角色,尤其工商界更是一直以這樣的模式來供應能源。這樣的思維限縮了能源的角色,也讓能源發展的經濟紅利受到壓縮。
事實上,全球面對能源轉型與溫室氣體減量趨勢,能源的角色早已改變,它不再僅是經濟活動的生產要素,更多的角色是經濟活動的成長引擎。從全世界大量投資綠色能源、創造大量的綠領工作機會與GDP成長,就可以清晰的看出這個趨勢。
所以,能源轉型要能成功,首先就是要改變能源在社會經濟體系內的角色,能源將不再只是經濟活動的生產要素,更將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動力。也因此,台灣投入再生能源發展,創造全新的能源經濟模型,提供年輕世代更多的綠領工作機會,是能源轉型成功的必要條件。
資料來源/整理自RENEWABLES 2019 GLOBAL STATUS REPORT
能源市場的轉型—從獨占官僚系統轉變為多元自由模式
再生能源電力要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發動引擎,讓再生能源電力成為市場中的主要能源、甚至是主宰的能源,此時必須要有多元彈性的市場匹配才足以成事。
能源市場轉型與電業改革是能源可否由傳統化石能源轉型為新興再生能源的關鍵性措施。因為市場終究是能源供需進行平衡、成本進行回收的場域,唯有提供一個新興再生能源可以發展的市場場域,再生能源才能真正得到發展,能源轉型也才能得到成功。
因為如此,2017年1月11日《電業法》完成修法推動綠電先行、電業改革,即以綠能先行為原則,全面開放綠電的發電與直供售電,建立能源多元供給及有利綠能產業發展的市場;後續第2階段修法,將再開放其他傳統能源直供、代輸與一般售電業,逐步推動電業改革。2019年更完成《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明訂2025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2,700萬瓩以上,並納入多項創新鼓勵綠能作法,包括用電大戶需強制安裝一定裝置容量的再生能源設備,創造再生能源穩定發展基礎,為台灣綠電使用市場化鋪路。
能源轉型一旦啟動,2025年532只是中繼站不是終點站
「能源轉型」已是全球共同的發展政策,也是台灣維護能源安全、發展綠色經濟、因應氣候變遷與達成非核家園的最重要國策。電業改革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性措施,是再生能源電力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發動機,一旦啟動,只會不間斷的向前發展。因此,2025年將只是中繼站,絕不會是終點站。在可預見的未來,再生能源將會逐漸成為主導能源,對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大家都必須做好準備、迎接變化。
關鍵字:能源轉型,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