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66
字型:
▓編輯室
煤炭由古代植物殘骸生成,歷經歲月層疊及地殼變動,方轉化為今日使用的能源。自航海技術突破以至工業革命,擁有煤礦儼然成為霸權國家主宰世界的新力量,尤其台灣北部蘊藏豐富煤礦,更引起列強覬覦佔有,以做為東亞航線之加煤站。就這樣,台灣的煤礦史隨著外患、掠奪、戰爭、內需等因素崢嶸崛起,進入光輝燦爛的開採全盛期。
台灣煤礦開採之黃金時期的60年代,煤礦場曾高達394家,礦工人數達58,000人以上,礦業聚落更是一寮一落的搭起;沿著基隆河流域的瑞芳、平溪等地區,輔以鐵道運煤的便利輸出,更讓煤業開採盛極一時,並締造了台灣經濟奇蹟。爾後,由於煤礦災變接二連三,加上時代變遷,台灣採煤業在石油普及與開放進口煤炭下,盡失價格優勢,最後只能走上封坑一途,化為歷史。
雖然我國煤礦開採已成過往雲煙,雖然佇立在荒煙蔓草的廢礦坑口僅能遙想當年人聲鼎盛的情景,但這淡出的堅實能源的確為世代交替做出了最大的貢獻,也寫下了最輝煌美麗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