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272
字型:
▓撰文:陳 芃
煤是人類最早開發並大規模使用的能源,也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化石能源。在全球氣候變遷以及環境保護的要求下,燃燒煤炭求取能量的使用方式雖有逐漸淡出的趨勢,但是煤仍然是人類最重要、且足以依賴的能源。
談到煤礦,多數人都會有懷舊的感受。一列列採煤的纜車,載著滿身汗水泥塵的工作人員,降至暗無天日的隧道中,在最辛苦的3K環境(髒、危險、辛苦;以上三字日文均以K為字首,被視為是最惡劣的工作環境),辛苦的為生計打拼。在今日,台灣進口煤比例已達100%,礦場的風華已不再現,但是煤仍然是能源使用的中堅主力。
伴隨發展的軌跡
煤炭在我國一直佔有相當的地位。從18世紀起始,台灣的煤炭蘊藏及成為當時海權國家蒸汽艦艇的補運站,也是西班牙、荷蘭等國爭相欲佔領台灣的原因之一;至日據時代,自產的煤礦更是被系統化、大型化、電氣化的大幅開採,成就了台灣北部基隆、瑞芳、平溪等地煤鄉的風貌。
在光復之後,煤的生產亦光榮過一陣子,由於燃煤電廠的需求,年產量曾衝達500萬噸的高峰;後因世界陸續發現大型油田,低價的石油與煤礦競爭,又基於能源安全及國際經濟的考量,加上天然條件有限,台灣開採煤炭的工作遂逐漸消沈。
民國75年時,政府為顧及自產煤的市場,要求用戶依比例收購自產煤礦,然國內煤礦的生產成本加上合理利潤,仍無法與國際煤價匹敵;在90年時,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取消上述政策,自產煤礦全數關閉,煤的開採在台灣劃上句點。
由幾項數字看煤炭
雖然我國採煤因為成本等因素,無法與國際煤價競爭,但是對於煤的需求,卻仍然是與日俱增的。在59年之前,煤炭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軸,且以自產的煤炭為主;之後因為經濟發展需求,且積極尋求替代能源,石油的消費量開始超過煤炭躍居第一,不過煤炭的需求量仍然強勁,總需求由70年的596萬公噸,一路增至90年的4,785 萬公噸,年平均成長率高達11%。
在消費方面,一般人極少接觸,亦很少出現於生活中的煤,在我國的主要用途是發電,最大的消費者就是台電公司以及民營電廠、汽電共生廠。此外,中鋼公司因為煉鋼的需求,也是煤的大型用戶,另外包括水泥、化工、一般工業等廠商,都對於煤有相當的需求。
今日國內的煤炭全部來自於進口。在70年時,進口煤炭總量為464萬公噸,時至90年,這個數字已經增至4,869萬公噸,年平均成長率達12.5%。煤炭的用途以燃燒、發電、煉焦為主,進口煤炭依用途也分為燃料煤與原料煤兩種,其中燃料煤約佔85%,原料煤約佔15%。為求能源供應的穩定與分散風險,我國由世界各地區進口煤炭,包括:澳洲、美國、加拿大、南非、印尼、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等國家。
今日的發電主角
煤的開採常予人鄉土懷舊的感受,但談到煤的運用,大眾就比較陌生了!其實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電力,煤就在其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在90年所有的煤炭消費中,有72.4%用於發電,而在70年到90年這段時間中,燃煤發電的消費量平均年增15.5%,非常的驚人!
截至92年1月,台電的發電裝置容量中有35%屬於燃煤發電機組,而民營電廠與汽電共生部份,也多以煤為發電的燃料。以91年12月的電力生產量來看,台電公司加上民營電廠的總發電量,有45.5%來自於煤,足可見煤這項平時很難看到的初級能源,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
燃煤發電具有低成本、能源來源分散風險較低等優點,但是不可否認的,燃煤電廠對於環境的負面影響,卻有待改善。燃燒煤無可避免的會產生二氧化碳,將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加速地球溫暖化;另一方面,雖然淨煤、燃燒、回收等技術不斷演進,但是燃煤所排放的氣體,以及煤的運輸、儲存、煤灰處理等等,仍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同時也是燃煤電廠常遭受抗爭的主因。
期待新的應用技術
由每天忍受嗆鼻的濃煙,燒煤球用以烹煮盥洗的日子一路走來,煤炭今日已隱身至發電廠、工業用途中,很難再看到它的蹤跡。這項與人類文明無法分割的能源,雖然走出家庭生活中,卻仍持續提供更重要的發電重任。
在環境的要求下,煤似乎成為不環保的代表,但是就現實的角度來看,在新能源尚未成為能源消費主軸前,煤仍然是今日最豐富、價格低廉、供應無虞的初級能源。為有效運用集諸多優點於一身的煤,降低煤炭應用污染的新技術,是國家不可不掌握的關鍵,也是能源轉換前的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