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72
字型:
▓撰文:陳 芃
雖說高科技產業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力,但傳統的石油出現價格波動,馬上就能吹亂全球經濟的一池春水,大眾莫不精神緊繃,各種揣測與消息滿天飛舞。由此可見,石油在世界經濟中仍然是舉足輕重。
油價這樣東西,大家都對它有很高的敏感度,也有著非常濃厚的預期心理,不過對它影響範圍與程度的認知,卻未能有所定論。事實上,油價的問題面向非常複雜,更直接牽涉到外交、政治、經濟、金融等領域,是不可不注意的重要議題。
近日波斯灣戰雲又起,在緊張的情勢之下,油價又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走進加油站,可能會發現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加滿油箱,但也只能無奈的接受現實;在全球經濟景氣不佳的情況下,這樣的變動對於國內外經濟將有什麼樣的影響?
油市巨擘OPEC
石油會成為左右國際經濟發展的重點,在能源使用中的關鍵性當然是首要因素,此外,石油更是多項產業的源頭,並且直接影響運輸等民生需求。然而,石油在地球上的蘊藏,卻呈現極度不平均的情況,截至2001年,世界原油已探明的存量估計為為1兆501億桶,其中約有65.3%位於中東國家,其餘的蘊藏量,也操控僅在少數的國家手中。
對於石油市場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OPEC)。OPEC創立於1960年,原始成員有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國;除了委內瑞拉位於南美洲外,其餘均為中東地區國家。OPEC現今有11個會員國,OPEC除了掌握多數的油源外,現今國際原油供應約有40%亦來自於OPEC。
OPEC的成立其來有自,因為當時國際原油供需失調,供過於求的狀況嚴重,OPEC所希望的,乃是透過組織的方式,以會員國協商的決議,維持原油價格及產量水準;簡單來說,OPEC是為了維護原油市場價格、保護石油輸出國家自身權益而設置的,至今已經成為對於全球能源影響力最大的組織之一,而今日全球原油生產也被區分為OPEC與非OPEC兩大陣營。
兩次能源危機的教訓
20世紀兩次能源危機,肇因均始於石油與中東地區的動亂。第一次能源危機始於1973年,以阿戰爭造成區域情勢動亂,原油價格由每桶4美元曾經飆漲到16美元,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由1973年的8.17%,上揚至1974年的47.48%,非常的驚人。這次能源危機亦造成1974年與1975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第二次能源危機則是在1979年,油產大國伊朗政情混亂,使中東情勢動盪不安,減少原油產出,造成原油價格由每桶13美元飆漲至34美元,物價隨之上揚,全世界再次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的循環當中,我國CPI也由1979的9.76%,持續揚升至1980年的19.01%。
<插入表1>
由上述的經驗可得知,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物價也將連動上揚,通貨膨脹就可能伴隨而來。但時至今日,油價又逼近高峰,不過對於全球的經濟影響,已不若昔日般具有致命的殺傷力,因為在兩次能源危機後,世界各國紛紛致力於改善能源效率,加強節約能源,對於石油的倚賴程度,較昔日降低甚多。以我國為例,1980年第二次能源危機時,原油進口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至2001年時,原油進口值佔GDP比例僅為2.41%。另一方面,在應對能源危機的機制上,各國透過經濟、外交、金融等多管齊下的方式,也建立起更穩固的系統。
<插入表2>
原油依存仍是關鍵
雖說石油價格上漲所造成的影響可能較昔日為小,但是對於全球經濟仍大有影響。緊張的態勢下,自然造成消費的縮減,經濟景況將會趨緩,而對石油高度依存的開發中國家,將遭受購油成本提高以及出口降低的雙重打擊。
以我國來說,短時間內因油價上漲帶來的物價增加幅度應不至於太大,而我國產業以外銷為主,而國際油價亦不可能全數反映在國內物價之上。但是油價攀升對於其他國家的影響,包括開發中國家的經濟,以及主要出口市場的需求,則是必須注意之處。
石油在我國所有能源需求中約佔50%的比例,是最重要的一項初級能源,不但具備產業的用途,更是發電、運輸等重任的推手;除能源的需求與消費外,石油更是紡織、化纖、石化、化工等產業的原料,衍生出的產品難以計數。當油價變動,可能衍生的問題面向廣泛,包括各行各業的產銷狀況與獲利能力、物價、消費意願等,形成國家經濟與金融的整體性問題,由此可得,在國際油價飆高的此時,我國更須小心翼翼的努力降低對於原油的依存,度過這個敏感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