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81
字型:
▓撰文:陳 芃
可曾注意,以往在路邊時可見到的「加油亭」,已經在生活中消失不見。這類加油亭,通常設置在公園、市場、公共設施周邊的人行道上,造型就是一個收銀亭,外加兩座加油機,機車加油得先騎上人行道,而汽車也不管油箱開口是在左還是在右,一律靠右加油;如果想到加油站洗個手、上個廁所,很抱歉,服務人員僅能指引有需求者去最近的公廁解決。
加油站必須在特定種類的地目上設置,在昔日的時空背景下,此類加油亭得不受站址的限制,而以方便提供能源補給服務為主,也因如此,加油亭常常變成地方居民的好鄰居,或是亟需加油的汽、機車駕駛人眼中的救星。
然而,在油品自由化的過程中,民營加油站大幅成長,而這類加油亭因為土地、可能產生的污染、有礙市容景觀,以及中油公司經營策略等因素,逐漸的開始淡出我們的生活。今日的加油站,無論規模大小,幾乎均採汽、機車分離加油,並備有完善的服務區,以及相關的周邊措施,例如:洗車、保養、便利商店等,儘量提供消費者所有可能的需求。
在自由競爭的態勢下,加油站的服務品質,的確較昔日大幅提升,都會區與重點交通要道的加油站林立,社區型態的加油亭走上沒落之路,似乎是必然的命運,然而,國內加油站的密度雖高,但分佈卻呈現不均。在通衢大道上,可見到一個十字路口竟有四座加油站的例子;不過,卻有許多鄉鎮轄內,沒有一座加油站提供服務。
台灣本島有許多山地鄉,尚未有加油站的設置;而更有些不屬於山地鄉的鄉鎮,因為市場的侷限性,同樣沒有加油站服務。這些地區的居民,有著與相同的能源需求,甚至於更甚,如果能有一座加油亭,所帶來的便利,可能是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幸福!
在我國「石油管理法」的規定中,明訂有對於山地鄉、離島地區的用油進行補助,以實現社會公平,卻嘗因地區經濟規模,而使許多地方的居民無法享受到政府的美意。在加油亭逐漸走入歷史時,是否能以更高度的智慧,解決經濟藩籬的問題,讓這個社區的「好厝邊」,在需要它的地方,重新的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