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60
字型:
■撰文:吳榮華、符綺豫
影響能源安全之因素可分為偶發性風險與結構性風險,近來由於美伊戰事,原油價格飆漲就是屬於典型的「偶發性風險」﹔而本文探討之「亞洲石油溢價」(Asian Premium)則屬於「結構性風險」。
所謂「亞洲石油溢價」,係指亞洲地區購買原油之價格普遍高於歐美地區採購價格之長期現象。
近年,日本、韓國及台灣等亞洲國家日益重視「亞洲石油溢價」對其外匯支出及國際競爭力之影響。根據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資料顯示,1991至2001年間,亞洲與歐洲原油之價差平均為每桶0.94美元。1996年聯合國同意伊拉克以油換糧後,溢價更呈現上升趨勢,1997至2001年之平均石油溢價增加至每桶1.18美元。此溢價也造成顯著的「收入轉移」,歷年來之油價差額使得產油國每年獲取之超額利潤達數十億美元。值得關注的是,國際間其他化石燃料(如天然氣)之價格也與油價連動,因而我國進口之液化天然氣亦有亞洲溢價之虞。
亞洲石油溢價之成因
基本上,原油的油價公式(Pricing Formula)包括石油標竿價格(Bench Crude,參考期貨或現貨市場之價格),及調節項(主要為品質差異與運輸成本)。就石油市價而言,亞洲重要的油價參考指標為杜拜油價,然而杜拜油價制定主要係參考其他地區之油價(如:WTI、Brent),本質上並無法確切反應亞洲市場之實際供需情況,其可信度具爭議性,也是影響「亞洲石油溢價」的主因之一。
就品質差異而言,亞洲地區國家因其特殊背景,對低硫原油之需求較殷切。如韓國、台灣因環保法規限制較嚴格,油品含硫標準較高;中國大陸因受既有煉油設備限制,亦需引進與其自產原油性質較相近之低硫原油;東南亞及印度則因缺乏自產低硫原油,必須購買中東以外地區價格較高之低硫原油。而中東地區所產之原油所含硫份較高,基本上應較不具價格優勢。再就運輸成本而言,中東地區原油運至亞洲地區相對於歐、美地區而言,其運輸距離及時間較短,成本也較低。
綜上所述,亞洲地區之原油價格應有調降空間。然而,亞洲地區油價仍高於歐美油價,顯示產油國在訂定油價的同時尚考量其他因素在內,「亞洲石油溢價」之疑慮並非空穴來風。
因應亞洲石油溢價之措施
原油來源多元化,不僅可確保能源安全,亦為因應「亞洲石油溢價」之短期措施之一。事實上,亞洲國家近年來均積極引進中東地區以外之油源,如西非、北海和俄羅斯等地,或投入開發自產油源。然而,雖然歷年亞洲地區自西非及北海進口之原油量呈現成長態勢,但上述地區之原油其運輸成本和風險相對較高,油田規模較小,可增加之產量有限。而中東以外之亞洲地區自產原油(如大慶油田)則屬於地方性市場,規模較小,且多尚未實施自由化,無法進入全球貿易市場,因此僅依賴前述分散油源措施之實質成效並不顯著。若要改善亞洲原油之油價公式(即杜拜油價),長期而言,需健全亞洲原油及石油製品市場,並建立一個能真正反應亞洲地區原油供需情況之油價指標。
就原油及石油製品市場特性而言,亞洲原油市場之規模雖與歐洲市場相近,每日需求量達1,200萬桶,但亞洲原油市場與歐美市場特性有顯著差異,不僅缺乏可充分反應市場供需情況之石油標竿價格,油價公式透明度低,也是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此外,中東原油在亞洲市場仍佔壓倒性多數,缺乏具競爭力之其他油源,亦缺乏大量自產油源可進入市場交易。就石油製品市場特性而言,新加坡為亞洲地區唯一的國際油品交易市場,但油品貿易明顯不如歐美市場多樣化。此外,亞洲地區多數國家尚未實施自由化,石油製品價格缺乏彈性及能源安全機制不足等因素所可能造成的溢價,使得亞洲地區國家長期以來付出大量的外匯成本,國際競爭力及能源安全亦大受影響。
為充分反應亞洲原油市場的實際運作情形,並解決杜拜石油標竿價格可信度具爭議性的問題,較合宜的作法是健全亞洲原油及石油製品市場,並建立一個能真正反應亞洲地區原油供需情況之石油標竿價格。為達此目標,宜加速油品市場自由化,並統一目前亞洲各國油品規格、度量單位和標準不一致等問題。而在此長程目標達成之前,曾有學者建議以目前全球三大主要石油標竿價格WTI、Brent和杜拜之平均值,做為亞洲石油標竿價格之參考,以有效因應「亞洲石油溢價」。
熱門議題下的深切探索
「亞洲石油溢價」係指亞洲地區購買原油之價格普遍高於歐美地區購價之長期現象,此議題近年頗受日本、韓國及台灣等亞洲國家重視,因其對外匯支出、國際競爭力及能源安全有顯著影響。就原油價格公式而言,對影響油價之主要因素(如石油市價、品質差異和運輸成本)分析結果顯示,亞洲地區之原油價格應有調降空間,因此對「亞洲石油溢價」之疑慮並非全無根據。
原油來源多元化為因應「亞洲石油溢價」之短期措施之一,但由於運輸成本和風險的限制,實質成效並不顯著。然而,亞洲市場目前無可靠之石油標竿價格,亦缺乏具競爭力之其他油源或大量自產油源可進入市場交易,且油品貿易明顯不如歐美市場多樣化,石油製品價格亦較缺乏彈性。
因此,中長期而言,需建立自由化且具規模之交易市場,並統一亞洲各國之油品規格與標準等措施,以促使價格機制合理化。而在過渡時期,則可考量以全球主要石油標竿價格之平均值,做為亞洲油價之參考。由於「亞洲石油溢價」現象仍有諸多議題待深入討論,此或可透過APEC為平台,整合此區域相關經濟體(Member Economy)之研究者共同為之。(本文作者為成功大學資源工程所副教授及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