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風起雲湧──波灣戰後大陸石油業的全球動向

2003/06/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62

字型:


■撰文:蕭慕俊

2003年3月20日,美軍及其盟軍部隊以空襲拉開了伊拉克戰爭的序幕。這場美伊戰事無疑使得中東地區的政經局勢更加混亂,進一步加重了中東的不穩定性,亦促使長期高度依賴中東原油的大陸,在進口中東原油方面不得不再次地轉變思考,並謀求多元化的石油進口渠道。

在1991年波灣戰爭爆發時,大陸仍是石油出口大國,戰爭對於大陸的石油格局,基本上沒有負面的影響。隨著經濟的成長,從1993年開始,大陸正式成為淨石油進口國後,進口原油逐年快速增加,到2002年大陸已擴大到6,941萬噸,石油總體消費量已達世界第三,波灣戰爭的開打所衍生油價波動,已直接影響到大陸的石油利益。

2002年,大陸從伊拉克進口原油為53.68萬噸,約佔大陸全年原油總進口量的0.77%,在伊拉克石油出口國的排行榜中位居第四名,僅次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這些數據說明,大陸自伊拉克進口的石油量很小,美伊戰爭爆發後,對於大陸原油市場的供應無需過度擔心。

但是,與伊拉克息息相關的其他中東國家,卻是大陸主要的原油來源。根據統計資料,2002年大陸進口的原油中,大約有3,439萬噸是直接從中東地區進口,主要有沙烏地、伊朗、阿曼、葉門、卡達爾等中東國家,佔總原油進口量的49.55%,而且大陸對石油的需求還在持續增加中,中東地區的石油供應不虞匱乏,已成為大陸能源對外政策中的重要一環。

進口多元及難以忽視的重要性

自1997年以來,大陸基於石油安全的策略考量,逐步實行石油進口管道多元化的政策,對於宗教、政治、種族以及戰火交錯的中東產油國,採行逐步減少對該區石油依賴的作法。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在2002年中,大陸從沙烏地、伊朗和阿曼三大中東產油國進口的原油總量為3,007萬噸,相較於2001年的三大產油國的進口總量為2,777萬噸,數量上多了230萬噸,但在進口所佔比例上,已由2001年的46.08%降為43.32%,比例上呈現跌勢,顯示政策實施的初期已有些微的成效。

然而,中東地區原油畢竟在國際原油市場所佔地位舉足輕重。大陸對該地區原油的依賴,以近期來看,不大可能出現大幅度減弱的局面。在中東地區,已探明的可採石油儲量估計約佔世界的65%,石油輸出量佔世界石油市場將近一半。這一地區的石油不僅產量大,而且生產成本低廉,中東原油的量與價對於大陸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與經濟價值性。更何況,大陸沿海地區的煉油廠近年來建設了大量的脫硫裝置,使得大陸即使減少對中東原油進口的依賴,但這種減少短期來看是很有限的。除非中國大陸發現有足夠的石油資源可以替代中東進口原油,否則這種減少只會是逐步而緩和的減少。

美伊戰前大陸在伊國的石油投資

2003年美伊開戰前,大陸共有二十多家公司在伊拉克設有辦事處,這些公司絕大部份皆為國有企業,主要是從事聯合國於1996年12月對伊拉克實施的「以石油換食品」計畫後,有關石油、汽車、發電廠和通訊等業務。1997年,伊拉克與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以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分別簽署兩個油田的開發和生產合同,但盧克石油公司的合同已於2002年12月被宣佈終止。

另外,大陸在伊拉克及周邊地區最直接、最大的石油投資,要算是中石油在伊拉克Al-ahdab(阿赫代布)專案,這個油田專案的協定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簡稱中石油)於1997年6月與伊拉克政府簽署的,預計日產量9萬桶,儲備為2億桶,預計投資5億美元。這個專案是1996年底至今,伊拉克被聯合國安理會批准簽署的兩個油田專案中的其中之一。

除了阿赫代布專案外,中石油在伊拉克還談過另外一個Haifay(哈發亞)油田專案,該油田預計產量為每日25萬桶,預估總儲量為46億桶,投資需20億美元,但是目前尚未有結果。依據報載,大陸在伊拉克已經簽訂的工程合約高達40億美元,其中,只有少部份已經完工,大部份都因為突然爆發的戰爭而被擱置,欠款幾乎都轉化為債務。

這些投資在戰爭期間,或多或少受到損壞、停滯或處於半關閉狀態,隨著戰爭的結束,新政府的成立,過去持反戰態度的大陸可能還要費一番功夫,才能保障戰前的投資權益,至於未來大陸在伊國能有多少發展前景,以目前與美國的關係互動來看,還難以預料。

從商品價值變為戰略籌碼

美國在推翻海珊政權之後,投入到伊拉克戰後的重建工作,幫助建立新的伊拉克代理人政權,將對於中東及鄰近地區的國家,如沙烏地、科威特、敘利亞、葉門、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國家,帶來長期穩定的密切交流,宗教信仰與政治立場的差異將為這些國家帶來示範與警惕的作用,對其他中東國家而言,可說是歡樂中帶著憂心。

其次,擁有豐沛石油儲量的伊拉克,在戰後將會結束聯合國對其長達12年的經濟制裁與封鎖,重新發展石油工業,過去「以油換糧」的計劃也必須全盤更新,美英國家所控制的伊拉克石油,無論在數量與價格方面,將會對世界的石油市場發揮調整的機制,連帶地將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與區域政治的穩定性。以大陸為例,2002年6,491萬桶的進口量,每桶油價增加1美元,就意味著大陸要多花費42億元的人民幣進口原油,這還不包括計算進口成品油在內。

此外,位處於中亞與歐洲油氣管線通道間的伊拉克,在油氣運輸上發揮了類似咽喉的制衡作用,隨著美伊戰後,美國影響力的大幅延伸,對於擁有2,000億桶石油蘊藏量的裏海中亞國家(俗稱小中東),未來該地區油氣的資源開發將可帶給美英等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少助益。

大陸國安經濟的減壓策略

石油安全問題對大陸而言,仍然是一個十分緊迫與棘手的國家安全與經濟戰略問題,減少對中東原油的依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雖然,大陸發展「以煤代油」的策略,還增加對俄羅斯和西非原油的採購,藉以平衡對中東高度的原油需求;一方面積極爭取投資海外油田,增加份額油的數量;另一方面也已經啟動「西氣東輸」專案,以及廣東和福建的液化天然氣(LNG)專案,盤算著「以氣代油」。整體而言,這些策略的實行或許能降低大陸本土對石油需求量的增加,但在中、短期間內,大陸仍難以擺脫對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

綜觀時局,伊拉克的「變臉」不但將德國、法國、俄羅斯、大陸等國家在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宗教的版圖重新改寫外,同時,也顯示美國已取得世界石油的主導權,未來,「重新規劃」中東地區甚至歐、亞洲的安全格局,將使得該區的石油商品躍升全球的戰略籌碼,對於石油需求孔急的大陸能不受到影響嗎?至少在石油方面,大陸已不能不低頭!(本文作者任職於中油公司)

<圖說>
表1:2002年世界五大石油消費國
表2:中國大陸石油生產、進口依存度之統計與預測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