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綠色星願──綠建築與氣候生態

2003/07/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25

字型:


■整輯:謝惠子

從1972年聯合國召開「斯德哥爾摩會議」起,到2000年在荷蘭舉行SB2000永續建築國際研討會,共進行了一連串對於環境生態議題的探討。其中有關建築領域方面,不僅逐次提出永續建築、綠建築、生態建築、健康建築等用語定義與意涵,也點出建築活動之於氣候生態的休戚關連。

近年來人類面對能源危機、資源稀少、全球溫暖化等環境問題的發生,紛紛召開國際性會議以商討解決之道。其中建築產業因為生產過程常對生態環境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與破壞,因此,在追求建築發展與生態共生共存的同時,永續的建成環境已有其重要性及必要性。

化繁為簡的重新過程

綠建築最簡單的定義為「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如避免使用或回收鋼構建材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等,也就是最環保的建築工程。事實上,綠建築的發展可溯源至1970年代的第一次能源危機,除喚醒各國對於能源節約及生態的重視,也因此促使建築領域開始藉由建築的物理環境控制專業技術,研發出許多建築節約能源技術。

以美國為例,其人口僅約佔全球的5%,卻使用全世界約25%的能源,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能源用於建築方面,並且還不包含生產建築材料過程中所使用之能源,更遑論在建築過程或拆除舊屋所製造之廢棄物及能源耗費;另外在所有溫室氣體排放中,二氧化碳即佔了35%以上,因此美國環保署與民間企業單位共同發展自願合作計畫,一起推動污染預防方案、具節能效用與溫室氣體減量的相關方案等。

其中,綠建築發展即由民間自發性研發建築準則,並配合環保署推動的「能源之星」計畫,以協助輔導業界對建築物進行能源使用狀況(包括照明、空調、辦公室設備等)、能源效率提升及升級改建。此外,各州政府也相繼成立綠建築計畫,其中較為著名的如德州奧斯汀市推動「綠色建築方案」(Green Building Program),以市場機制降低新建工程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並針對水資源、能源、建材、廢棄物等四個要項進行準則的研發,完成「永續建築準則」。

好還要更好

1994年,台灣建築產業的廣義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國的33.5%,顯示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可能是造成環境負荷的重要來源之一,且根據環保署資料,營建工地造成空氣污染佔全國的40%以上;因此,國內之評估標準在結合各國發展綠建築經驗後,更以「舒適性」、「自然調和健康」以及「環保」等三大設計為理念,鼓勵興建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的綠色居住環境,而擬定了七大項評估指標。

主要包括:基地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水資源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及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並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致力推行「綠建築標章」申請活動。隨著「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年版的檢討更新,更決定於七大指標系統外,加入生物多樣性指標與室內環境指標,成為九大指標,藉此將綠建築擴大為含括「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之積極定義,也兼具科學化、量化及簡化等多項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節能指標的執行下,預計實施20年後至少可降低16%的建築空調尖峰用電量,約7%的全國尖峰用電容量,相當於兩座的大型火力發電廠或一部大型核能機組;就全年的累積效果而言,每年可節約空調用電量約46億度,約相當可減少7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除可減緩地球氣候溫暖化,對於地球環保更有莫大的貢獻。

綠色心肺的呼吸渴望

綠色大地為生產氧氣、淨化空氣的生命之肺,也是孕育繁多物種的要地,因此完善適宜的敷地建築與具有完整性及全方位的建築體系,將深深影響永續建成的綠色健康環境。根據成大建築系林憲德教授在「邁向21世紀永續建築環境國際研討會」中發表研究指出,如果都市的綠地面積(綠覆率)提高10%,對周圍平均氣溫有降低0.13至0.28℃的效果,反之每提高建築基地10%的建蔽率,則溫度將上升0.14至0.46℃左右。 假以此方向思考,將擴張建成的「水泥叢林」化成一幢幢充滿「呼吸有道」的綠色心肺,如各國多採用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進行建物生命不同時段所需應用之評估指標項目,就建築生產運輸、設計與規劃、施工管理、使用維護、廢棄物處理與建材回收等部份,切實權衡分析建物設計前製規劃、新建建築及既有(舊)建築三階段,就能漸次邁向省能環保、生態綠化,以及最後達到舒適健康的境地。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