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尋覓每一分可能——台灣的石油探勘工作

2003/10/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2514

字型:


▓撰文:蕭慕俊

石油探勘工作對於國家有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對內可探求自產能源,對外則能分散油氣來源的風險,在市場波動時,更有調節國內油氣價格的功能。這項高投資、高風險,相對的也擁有高報酬的工作,在台灣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對於我國能源貢獻匪淺。

台灣地區天然資源十分缺乏,油氣探勘的種子萌芽甚早,淵源久遠,可上溯自清朝末年,歷經前輩油人苦心耕耘,期間已有不少斬獲,在經濟發展及國家建設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石油探勘的工作上,我國可說是由陸上為起始,逐漸擴大到附近海域,最後再走向國外,本文僅就此三階段,介紹台灣石油探勘的簡要歷程。

由開發台灣陸上油源起步

中油公司自民國34年抗戰勝利接收由日人經營之油氣田設施後,因產量下降致士氣低迷,探勘業務幾乎停頓,早期雖未有重大發現,但自48年錦水38號井加深鑽探成功後,為本土工作注入一劑強心針,接著一連發現數個天然氣田,諸如:出磺坑深層鑽探成功,鐵砧山、青草湖、永和山等氣田亦不斷發現油氣,將台灣探勘事業推向高峰。期間,天然氣之發現呈現三個高峰期:

第一個高峰期集中在52~58年,主要礦區為鐵砧山構造,油氣發現量最大;
第二個高峰期集中在62~69年,主要礦區為出磺坑深層構造,發現量次之;
第三個高峰期集中在72~76年,主要礦區為八掌溪構造,發現量較小,最高日產量達500餘萬立方公尺,年產量接近20億立方公尺。

經過逾半世紀之鑽探與開發,目前台灣生產中之陸上油氣田有錦水、鐵砧山、出磺坑、青草湖、永和山、新營、八掌溪及白沙屯等七個油氣田,均分佈於台灣西部,以苗栗的鐵砧山、出磺坑兩氣田為最重要,分別日產天然氣約100萬立方公尺以及243萬立方公尺,年產量8~9億立方公尺,現有生產油氣井62口。

這些油氣田原始可採蘊藏量為543億立方公尺,經過40餘年來之不斷開採,目前剩餘可採天然氣蘊藏量約97億立方公尺、凝結油47萬公秉;至91年累計凝結油產量425萬公秉、天然氣產量446億立方公尺,累計產值2,347億元,扣除探採支出後,實際盈餘達1,472億元。

為處理國內自產油氣,中油公司在錦水、鐵砧山礦區各設有一座天然汽油工場;另在錦青處理廠設有一座日煉7,000桶之蒸餾工場;在出磺坑礦區設有二氧化碳脫除設備,處理礦區深層所產二氧化碳含量較高之天然氣。各礦區所產天然氣均以管線輸往市場供銷,供氣範圍南至台中、彰化,北達台北、基隆,其用途包括家庭用氣、工業原料、工業燃料及肥料製造等。

跨向海域油氣田開發

台灣海域礦區探勘,始自59年政府公佈我國海域石油探採條例及五大礦區後,以此法源開放與外資合作簽訂探勘石油合約。中油公司曾先後與亞美和、海灣大洋、克林敦、康納和、緯經及德司福等七家外國石油公司參與海域合作探勘。

其後,由於兩岸間政治的糾葛,海域探勘僅侷限於鄰近台灣本島的第一、二礦區,其餘第三、四、五礦區均未能實際鑽探,以美商大洋與德司福公司為例,自65年起,即陸續引用合約之不可抗力條款而暫停履約迄今,而其他外資公司則因探勘成效不彰而先後退出。

中油公司從事台灣海域之油氣探勘與開發始於61年,迄今鑽井共132口,曾分別於高雄、基隆、澎湖、鹿港及新竹外海鑽獲油氣。截至目前為止,中油公司在海域第一、第二礦區之探勘,僅第一礦區的長康氣田與致昌構造有較重要的發現,其中,位於新竹外海的長康氣田在生產十餘年後(累計產量8.2億立方公尺),因生產涸竭,於84年5月停止生產,並於90年報廢並拆除生產平台。

而位於高雄外海的致昌構造,目前發現天然氣蘊藏量達60~84億立方公尺,以近年海域油氣田開發生產技術之創新,原先被認為屬於邊際型油氣田之致昌構造,經善用先進技術,可望提升至開發生產階段,估計開採價值達230億元,可使海域探勘工作的虧損降低至50~60億元左右,因此,中油公司除繼續鑽探外,並將評估其商業經濟價值,以決定是否規劃開發生產。

在國內海域方面,自57年至91年累計原油產量31萬公秉、天然氣產量8.2億立方公尺,累計產值81億元,扣除探採支出後,實際虧損294億元。

邁向國際石油開發舞台

為充分掌握自有油源以穩定供應國內能源需求,中油公司自59年起,展開國外合作探勘,分別與各國政府、國營油公司及國際大油公司聯手在亞太地區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緬甸、越南、澳洲、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哈薩克;中東地區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美洲地區之美國、哥倫比亞、厄瓜多、阿根廷、委內瑞拉;非洲地區之茅利塔尼亞、納密比亞及加彭等地礦區進行合資鑽探,觸角遍及世界各地。總計,中油公司共參加45個礦區的探勘與投資,合作礦區遍及亞太、中東、美洲、非洲等地區。目前中油公司尚有六個海外礦區分布於五個國家。

中油公司生產中之海外礦區主要位於厄瓜多及印尼。在厄瓜多16號礦區擁有31%工作權益,探勘結果發現多處油田,經評估原油可採蘊藏量5億桶,自83年5月開始生產,現有生產井76口,91年平均日產原油約28,000桶。而厄瓜多17號礦區亦發現原油可採蘊藏量4千萬桶,目前生產井3口,91年平均日產原油約1,700桶。

79年,中油公司標購取得印尼卡里曼坦東部山加山加礦區16.67%油氣權益,該礦區擁有1,123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及1.28億桶原油之剩餘可採蘊藏量,目前有生產井424口,91年平均日產天然氣330萬立方公尺,原油33,000桶,繼續生產中。

海外探勘最令人振奮的是在委內瑞拉西帕里亞礦區,經鑽四口佐證井後證實儲有豐富油氣,為一中大型油田,於91年底宣佈商業開發,92年開始開發工作,預計於94年初開始生產,初期日產原油約55,000桶。

綜合而言,中油公司在國外石油合作方面,自59年在菲律賓跨出第一步之後,至91年累計原油產量460萬公秉、天然氣產量1億立方公尺,累計產值150億元,扣除探採支出後,實際上仍有投資149億元尚未回收,但在帕里亞礦區開始生產後,將能開始逐步縮小差距。

對未來充滿期待

整體來看石油探勘工作,雖然台灣本土油氣蘊藏量日漸減少,然而國外合作礦區所持有之可採油氣蘊藏量逐步提升,油氣資產置換率仍能有效維持。為擴大油氣供應,並加強掌握自主油源,未來我國仍應持續尋求合作探勘及購併國外潛力油藏機會。

中油公司為台灣唯一從事石油探勘業務的企業,自86年後,幾經組織改變,至今形成由旗下探採事業部負責執行台灣地區陸上及海域油氣探勘與開發,另成立海外石油及投資公司(OPIC)推動在世界各地之合資鑽探業務。在業務逐漸一元化的局面下,面對未來,希望能為我國的石油探勘工作,結出更豐碩的果實。(本文作者為中油公司工程師)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