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007
字型:
▓整輯:謝惠子 ▓圖片提供:台電公司台東區營業處
東興發電廠隸屬於台東縣卑南鄉,距離台東市區約17公里。其位於利嘉溪支流大南溪(源頭為巴油湖,亦稱小鬼湖)下游,處於溪谷之中,僅有一座吊橋(長約80公尺、荷重1,000公斤)可資通行,為一處山明水秀、景色優美之所在。
東興發電廠為小型川流式水力電廠,其設計係在上游築一道攔水壩,再鑿一條長達283公尺長的引水隧道,貫穿高山於前池蓄水,再利用河水沖下落差產生的能量發電。其發電量完全受天候及季節水量之控制,在豐水期若以滿載運轉,最高可發電900瓩(74年7月);枯水期最低發電量僅為33瓩(80年4月),最近十年年平均發電量約310萬瓩,雖然發電量不多,但在天然水資源缺乏及環境保護意識急速升高的時代趨勢下,小型水力電廠仍是極為珍貴的電力資源。
小巧迷你,深具歷史
東興發電廠於日據昭和時代建造,民國34年台灣光復,東興發電廠由台電公司接管,由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損壞,於39年8月18日予以擴建,後在47年新增建400瓩機組一部,總裝置容量共為800瓩,當水量充沛正常運轉下,發電量每小時可達800瓩。當年東興發電廠曾為達魯瑪克部落帶來黑暗中的一線光明,留下最早的「光明印象」,然經過半個世紀之後,電廠存在的影響力已不再。
由於老式發電廠發電量有限,台電公司一度曾考慮予以淘汰關閉東興發電廠,但近幾年國人環保意識高漲,在推動非核家園聲浪中,這座古老電廠雖然每年發電量少(90年發電量283萬度、91年246萬度、92年172萬度,其中91至92年因配合該廠遙控設備及主閥改善工程停機施工,致發電量遽減),但其存在可做為無污染電力的樣本,因此台東縣政府即建議台電公司開放電廠,成為當地新觀光景點。故台電公司特別加以維護保存至今,除可提供教學觀摩外,並可視同「古蹟」供人參觀懷舊思古,更具紀念價值。
走進東興發電廠,超迷你小型的水力發電規模,較現在一部就能產生80萬瓩的發電機相比,實是相去甚遠。不過,當穿越行人吊橋拜訪這座小巧可愛的電廠時,其擺放發電機的木造房舍,搭配西洋農舍的日式建築,從外觀看去似乎只有一個樓層,但為了裝置高大的發電機,而將房舍特意加高,走進室內便可發現建築內部其實分為兩層,別有洞天。一層為地下室,擺放著帶動發電機的水車,河水即由引水道先行流往這頭,轉動機器,再帶動地面層的發電機。又或者是細看地下室牆上的水車「身份證」,寫著「豎軸單輪單流渦卷型水車」,為日治昭和16年製造;甚至在發電機身上也可發現「1957年」的製造字樣,在在見證了那些曾歷經滄海桑田的遠年歲月,也益發啟人懷思。
努力紮根,向上開花
由於東興發電廠受制於河川流量、堰堤水位高低之缺點,台電公司必須派專人視進水量控制發電機組運轉;在豐水期間,為考量電廠運轉安全及大自然水力資源的善加利用,使機組能有效出力提高發電量及減少機組耗損,往往必須增派人力,而使營運成本增加。又台電公司多年來已投入相當經費,不斷改善機組運轉功能,如堰堤蓄水量、前池水位、流量等設施之監控,以及加強機組設備定期維修等等。
依台電公司長期電源開發方案,該廠計劃在民國100年始能完成機組更新,由於位處山區偏遠交通不便,在總總因素考量之下,由台電公司電力修護處進行研發計畫,將之規劃改善成為無人值班之遙控電廠,預計整個工程將在93年12月底完成,並將控制線路納入台東區處內之主控制站管控,以節省人力。未來台電公司擬利用現有的機械設備和電機電子技術加以整合,並配合設備更新國產化政策,對東興發電廠進行設備現代化處理,增加資訊末端設備(RTU)裝置可程式控制器(PLC式),透過台電公司光纖線路與主控制站相連,並完成機組遙控化,讓水力發電技術在國內向下紮根,穩健成長。(參考資料提供:台電公司台東區營業處變電股)
東興小花絮 東興發電廠原興建於日據時代昭和16年(民國30年),當時裝置容量僅200瓩,為東部地區最早之水力發電廠,也是最小規模的水力電廠。深藏在山中歷經63年,東興早期原名為「大南」發電廠,後因居住在「大南」村落的原住民,於56至58年連續三年之間,相繼發生水、火、土災等三次大災害,而在58年中秋節夜晚因遭逢祝融肆虐,燒死全村甚多居民;且村名「大南」音似「大難」,故於68年10月5日正式改村名為「東興」,電廠也因此隨之更名為「東興發電廠」,以祈祥泰民安。目前電廠為減少費用支出、降低發電成本,人員由最早的12人減至現今僅五人(主任一人、運轉人員四人),負責機組24小時值班運轉發電工作。
<圖說>
表1:東興發電廠設備概況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