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76
字型:
▓撰文:陳 芃
跨入新的一年,所有國家的領袖及絕大多數的人們都希望經濟景氣能夠脫出長時期的疲軟,藉此創造更優質的生活。長期以經濟層面為思考主軸的國際社會,2005年第一個面臨的重大課題,卻是環境的挑戰;提出已經長達七年的京都議定書,即將在今年開始施行。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通過,協議對於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加以管制;1997年通過「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要求各國對溫室氣體排放量做出具體減量承諾。這個內容全文共28條及兩個附件的議定書,是自工業革命、經濟迅速擴張以來,人類對環境所做的最大反省與自制,亦將對能源利用、產業發展,以致於經濟成長、國際關係等層面,產生重大的影響。
減緩地球溫暖化
京都議定書的目的在於管制日趨嚴重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地球溫暖化的現象,其中明列: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等六類溫室氣體,依其之間的「全球增溫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將其排放量轉換成為「總二氧化碳相當排放量」為單位計算。
在可以計算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後,京都議定書規範39個先進國家為「附件一國家」,包括OECD(墨西哥除外),歐盟、前蘇聯及東歐國家、摩洛哥與列支敦斯登等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與時程表。各國在2008至2012年間的「總二氧化碳相當排放量」,需小於議定書中所規定的排放量。大致為:相對於1990年的水準,歐盟、美國與日本分別為減少8%、7%與6%,澳洲則可增加8%,所有38國(扣除歐盟)約平均減少5.2%。
規範之後,對於京都議定書開始執行的設計,則有兩個主要條件,其一為認可議定書國家需達到55個;其二則為認可國家中「附件一國家」之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須至少佔全體「附件一國家」當年排放量之55%,則議定書於90天後開始生效。
成為國際角力場
美國是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也是排放減量數量最大、幅度最高的國家。在過去數年中,美國、俄羅斯、澳洲等排放大國始終不願意簽署,以致於雖然有178國已認可京都議定書,但「附件一國家」的排放量始終無法突破55%的門檻,無法執行。
2004年10月22日,情勢有了重大的變化,關鍵的俄羅斯(排放量佔「附件一國家」17.4%)在幾番波折後,終於簽署京都議定書,使「附件一國家」中尚未批准的國家僅剩美國(36.1%)和澳大利亞(2.1%),也就是說,「附件一國家」已超過55%的門檻,京都議定書將在2005年2月16日起生效。伴隨著在2001年第七次締約方會議所完成的遵約機制談判,使得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量的責任,更具利益衝突的色彩。
這個複雜、牽涉各國利益的環境公約,其目標值得期待,但內容則仍有爭議。反對最為強烈的美國,認為議定書僅限制少數「附件一國家」擔負二氧化碳減量責任,而排放量大的開發中國家並無減量目標及義務,並不公平;此外,基於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將影響美國經濟發展,故仍不批准京都議定書。
產業衝擊在所難免
我國非聯合國會員,亦非京都議定書締約國,也不是第一階段被規範的國家。不過,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佔全球總量的1%,在全球排名第22位,這樣的排放量已經是國際上不會忽視的目標,無論是在實際的減量層面,或是經濟的考量上,很難不被列為下一波要求減量的對象。
溫室氣體最大的排放源是能源部門,目前國內在能源使用上,90%以上倚賴含碳能源,無可避免的一定會產生二氧化碳;而使用效率的高低,僅能影響部分的排放數量,在能源使用量持續成長的情況下,如我國欲達到目前京都議定書減量的目標,將是一項艱難的挑戰。以電力產業來說,台電公司、台塑公司及各民營電力公司將直接受到影響,而中油公司、台塑公司的煉油業務,以及其下的石化產業鏈,也將遭逢嚴峻的挑戰。
在其他產業方面,則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量為思考方向。鋼鐵、石化、造紙、人造纖維、水泥等五大耗能產業首當其衝將接受此一考驗,其餘包括:半導體、面板、家電、汽車等產業的能源效率標準也將被檢討。
永續發展的關鍵
在京都議定書即將執行之際,將可能衝擊國內經濟、能源等各個層面,行政院已成立「氣候變遷暨京都議定書因應小組」統籌環保署、經建會、交通部、內政部、經濟部、經濟部能源局、工業局等各單位,制訂因應措施。
另一方面,美國的態度將對於京都議定書的施行,以及未來的成效產生相當的變數,但在此層面上,外交攻防佔相當的比重,目前仍難以明確觀察趨勢。無論如何,京都議定書情勢的演變,將是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要素。(資料參考:行政院環保署網站www.ep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