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德國能源重鎮巡禮——尤利希(Julich)與基爾(Kiel)之關鍵研究

2005/09/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86

字型:


▓撰文╱攝影:邱瑞焜

燃料電池與甲烷冰是目前國內外最熱門的研究項目之一,許多國家均將其當成未來能源的新希望。

德國在前述兩種項目上的研究很有名,擁有相當先進的技術,足以做為台灣仿效的對象,所以本文介紹位在德國尤利希(Julich)小鎮上的能源系統材料與進程研究中心(IWV),以及基爾(Kiel)市的萊布尼茲海洋科學研究中心(IFM-GEOMAR),以饗讀者。

燃料電池開發的先驅

德國西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Nordrhein-Westfalen)向來是全德國推動燃料電池研究最積極的一個邦,從過去就一直挹注大量資金在「燃料電池專業網」上,全力發展這項技術。而在離德國西部大城柯隆不遠處、一個風光明媚的小鎮—尤利希,就有一個尤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ulich)以研究燃料電池著名。這個中心隸屬於赫姆霍爾茨研究聯合會(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s),是德國重點資助的15個機構之一。在尤利希當地,院區的面積佔地2.2平方公里,共有30個以上的研究所,四千多名員工,其中有四分之一都是博士級科學家。在這裡的研究以能源、資訊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等尖端科學為主,是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能源研究中心之一,其中與燃料電池最相關的機構就是能源系統材料與進程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material and process in energy system,IWV)。

IWV有三個主要的部門,分別研究燃料電池、材料合成、微結構及材料特性,因而在燃料電池方面一直有相當豐碩的成果,並且很多項目是領先全球的。例如:他們過去研製的小體積燃料電池組,在平均溫度為攝氏850度的情況下,使用氫時發電功率達到9.2瓩,使用甲烷時功率為5.4瓩,在當時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再者,從2000年起接受研究單位輔導的德國Masterflex AG公司,是全球第一家量產小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的廠商。在2003年時,已經成功量產使用在筆記型電腦、手機等產品上的燃料電池,並於當年3月在漢諾威(Hannover)舉辦的CeBIT展覽會中亮相。這種燃料電池主要是以儲氫合金(Metal Hydride)的方式儲存純氫氣,不但環保且蓄電效率優良,效能長達30~50小時之久,是一般電池的2~3倍。

另外,IWV在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與應用上也相當著名,因為該種汽車擁有無污染性的優點,且以氫氣做為燃料,因此副產物不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所以非常環保。很多駕駛過的乘客都覺得這種汽車安靜又平穩,不輸給傳統汽車,所以雖然目前燃料電池車的成本比較高,但是他們一致認為很有潛力,加上德國政府向來致力於降低二氧化碳污染,可預見的是汽車工業使用燃料電池將是不可避免的潮流與趨勢。

甲烷冰研究的領航者

甲烷冰又稱為天然氣水合物(Gas Hydrate),有些人稱之為21世紀新能源。其研究與開發之所以受到重視,在於甲烷冰可轉換的能源據估計是全球石油、天然氣、煤等總和的兩倍以上。而德國最有名的研究機構是位在基爾市(Kiel)的萊布尼茲海洋科學研究中心(Leibniz-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又名IFM-GEOMAR),距離德國北部大城漢堡約90分鐘的車程,鄰近區域有很多重要的海洋研究機構,共同形成德國北部重要的海洋研究基地。

IFM-GEOMAR的研究人員約有400人,包括教授、博士後研究員、技術人員以及博士生等;在儀器設備上,有好幾艘研究船可供使用。他們主要有四大研究群,分別是:洋流與氣候、海洋生地化學、海洋生態、海洋地體動力,其中以「海洋地體動力」研究群對甲烷冰的研究最有名,近年發表過很多重要的論文。他們研究的區域從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哥斯大黎加等國的近海到黑海都有,從1992年起已經有20個以上的研究航次,投入非常多的研究資源。其利用海洋地球物理的方法,以佈放海底地震儀配合海面研究船施測的方式,瞭解海床下的地層構造及能源礦藏的分布位置,1996年已成功的在美國奧勒岡州外海,實際鑽取到固態的甲烷冰標本,是該研究領域中很大的突破,因為他們所發展出來的技術都是能源界實際探採時所需要的。

學習交流的好對象

德國對於能源的依賴性很高,他們有歐洲第一大的電力市場及第二大的天然氣市場,所以在能源科技的研究上是不遺餘力的,因為這樣才能確保德國的能源安全。而從過去到現在,在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的協助下,不管是德國的「能源系統材料與進程研究中心」或是「萊布尼茲海洋科學研究中心」,都與台灣相關研究單位(如工研院、國家海洋科學中心)有很好的互動,包括研究人員的互訪,或提供實習的名額給台灣各大專院校的博士生,讓年輕科學家有機會到德國進行短期進修。因此對台灣來說,這樣不但能讓我國快速瞭解德國在能源方面的研究近況,更能進一步提升國內的研發實力,所以未來應該持續交流,甚至增加其他能源研究項目的合作機會。(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生暨2005 NSC/DAAD Summer Program學員)

德國學術交流總署小檔案

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為德國高等學校的聯合組織機構,成立於1925年,其宗旨是促進德國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與國外的學術交流。DAAD的組織成員為德國高等院校校長會議(HRK)以及高等院校之學生社團組織,到2002年,共有230所大學院校,以及129個學生組織團體加入。德國學術交流總署的工作內容,包括提供獎學金給德國和外國的學生、年輕學者及高等院校教授,資助他們進修或從事學術研究;派遣各領域教授到國外大學做短、長期的講學及教授德語課程。另外,DAAD每年也提供高額的獎學金,讓有志進行能源相關研究的學生能夠在德國獲得學位。目前在台北有「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是DAAD在台灣的諮詢機構,其網址為:http://ic.daad.de/taipei/。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