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二氧化碳變變變!──二氧化碳的轉化與再利用

2005/10/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437

字型:


▓撰文:陳郁文、陳 航 ▓圖片提供:中央大學化工系

二氧化碳是大氣圈的組成氣體之一,均勻分布在地球表面,氣體濃度大約是0.033%,相對於氮氣、氧氣,屬於微量氣體。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一種,過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會造成所謂的溫室效應,即地球表面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的變遷。

人類至目前為止,使用的能源多是來自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的使用正是人為排放二氧化碳最大的來源。另外許多工業製程,如氨的製造等,也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目前的對策即是將這些二氧化碳捕集,再讓二氧化碳轉作其他用途,如製成乾冰,或是成為碳酸飲料、二氧化碳滅火器等的原料。

事實上,二氧化碳還有許多用途正在不斷的開發中,因為相對於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是可再生的原料,而且二氧化碳不具毒性又便宜,可以替換有毒或處理不易的化學原料。在二氧化碳被大量利用的同時,一方面創造了經濟效益,一方面更對環保做出貢獻,可謂相得益彰。

生物消化二氧化碳

地質學家指出,在原始的地球環境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今來得高,而氧氣則較低,當地球出現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生物,藍綠藻、綠藻及其他海藻時,這些微妙的小生物藉由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使得地球的大氣環境變成如今適合人類生存的狀態。

日本的海洋學者提出一個計畫,他們研究在太平洋的海面上擺放大約100張邊長為10公里的正方形魚網,而這些魚網即是海藻生長的場所,某些海藻如馬尾藻等可以在一年內長到10公尺長,其間因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這些海藻在被收成後可以被轉化成生化燃料等有用物質。而另一方面,這些魚網又寄生大量的浮游生物,成為魚類產卵的理想場所,因此也增加了魚類資源。

美國的Earthrise公司在加州培養藍綠藻,其培養場所是裝備有攪拌槳的淺水池塘,藍綠藻所需要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則利用工廠的排放廢氣。藍綠藻的蛋白質成分很高,是一種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植物,其所含蛋白質比例是一般雞肉的3倍,大米的10倍,聯合國糧農組織特別推薦其為21世紀最佳食品,市面上有名的植物營養補充劑Earthrise Spirulina即屬此類。

製造化學品的材料

目前工業上大量使用二氧化碳合成的化學品主要有:尿素、水楊酸、環碳酸酯、聚碳酸酯四種,而其中又以尿素的生產量最大。尿素是做為農業肥料的一個重要產品,其生產過程,包括燃燒化石燃料,及製造氨的過程,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日本三菱重工有一個從工廠廢氣中還原二氧化碳的技術,稱為「KM CDR Process」(關西-三菱二氧化碳還原技術),效率高達90%,此還原的二氧化碳可做為反應合成尿素的原料;馬來西亞的一家尿素╱肥料工廠即使用此技術,一天可以處理160公噸的二氧化碳。

另外聚碳酸酯,這種擁有極佳抗熱、抗壓、易於成型,及具透明度等多項優點的工程塑膠,在汽車組件、電子產品、辦公設備及CD、DVD光碟的生產中均有大量需求。二氧化碳雖可以成為聚碳酸酯分子骨幹的來源,但是其反應活性低,因此常用的方法是以一氧化碳為聚合物的起始材料。

例如日本的Ashahi Kasei公司經過20多年的研究,首度將此種以二氧化碳而非一氧化碳為初始原料的新製程商業化,並於2002年6月在台灣和奇美公司合作生產,其聚碳酸酯年產量為5萬噸,Ashahi Kasei公司聲稱此製程生產的聚碳酸酯品質較優良,更能因為二氧化碳的使用並固定於聚合物中,而降低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

超臨界二氧化碳

所謂的超臨界流體是指溫度和壓力超過其臨界點的物質,在未達臨界點前,物質的氣與液態間有著明顯的界面,超過臨界點後,此界面消失,物質的性質介於氣、液態之間。例如,密度接近於液態,而黏度則接近於氣態,後者代表此流體流動時阻力極小,很容易就能滲透入孔狀物。

而二氧化碳只要超過臨界點溫度攝氏31.2度,壓力72.8大氣壓,就會成為超臨界流體,並且對一些特定的物質具有溶解性,因此操作上只要控制好壓力,使得超臨界二氧化碳滲入物品內部溶解某些特定的物質後,再減壓,使其恢愎氣態,就可以達到分離的效果,這一過程稱為萃取。

超臨界二氧化碳可以適當的應用於食品科技中,例如由咖啡豆中萃取咖啡因,相對於傳統萃取中使用的有機溶劑,具有無毒、不會殘留、不需萃取後再處理等優點,因此被稱為綠色溶劑,並且在二氧化碳減量成為國家重要課題的今天,亦提供了另一個二氧化碳再利用的選項。如今,超臨界二氧化碳不斷被開發出更多的應用,如在藥物、半導體清洗等方面,都有研究在進行。(作者分別為國立中央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系教授及研究生╱資料參考: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 Network、美國Earthrise公司網站、談駿嵩「超臨界流體的應用」)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