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62
字型:
油價的漲跌關係著民生物資、民眾的荷包,但更深層的意義卻關係到「民眾是否節約能源」及再生能源的發展空間。漲與不漲間決策者千萬難,本單元特別邀請業者、學者、媒體各界人士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油價問題。
市場機制並非放任不管 政府對油價管制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撰文:陳詩豪(台灣經濟研究院研五所副所長)
國內油價去(2005)年因為在謝內閣照顧民眾的思維下,並未依照市場機制加以調整,此一政策不但造成中油公司面臨虧損的局面,同時,油品價格的長期扭曲,不僅影響節約能源的效果,也導致國內耗能產業不減反增的現象,進而降低我國的整體能源生產力。
日前當媒體報導「行政院正緊鑼密鼓訂定油價調價機制,未來油品調價機制基本上還是會尊重自由市場,同時否認行政院有訂定油價公式的打算,強調是訂定調價『機制』」,而非『公式』。」讓人感到異常的欣慰,畢竟油品市場已自由化,政府應該儘量尊重市場機制,讓油品價格可以在符合市場機制的模式下進行合理的調整,而非一味的以人為管制的方式加以訂定。
但是,從媒體的報導中也發現,行政院對於油品價格管制的重心似乎完全側重於調價機制,並沒有一個整體的價格管制政策。此時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是市場機制?基本上,所謂的市場機制並不是完全的放任,然後用一句「尊重自由市場」就可以簡單帶過的,而是應該依據油品市場特有的市場結構與法令規範,因地制宜來設計一套完整的價格調整與管理機制,如此才能在市場機能與政策目標,甚至是民眾生活之間取得妥善的平衡。
尊重市場機制仍要監督業者
以油價來看,國內油品市場是由中油及台塑兩家石油公司所壟斷,是一個十分明確的雙占市場,此時廠商有絕對的市場獨占力,如果政府沒有進行必要的管制,市場自行運作的結果絕對不利於一般的消費者與用戶。
因此,政府在尊重市場機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監督中油及台塑2家石油業者,要求其經營行為必須符合法令規範,在價格的訂定上必須合理,在事業的經營上必須有效率,在市場的運作上必須沒有聯合壟斷。
政府又有哪些政策工具可以運用?在油品市場中,政府至少有2大法規體系可以對石油公司的訂價加以規範與監督:一、公平交易法,是用以規範監督兩家石油公司是否有濫用市場獨占或是不當聯合行為的重要法令體系;二、石油管理法,基於石油是國家重要民生及戰略資源,法規中對於市場的運作及企業經營有相當明確的規範,其中就賦予主管機關經濟部,在國際油價持續上漲50%的不利情勢下,可以對石油公司的成本資料進行查閱,或是對於油品價格進行必要限制。但我們觀察政府過往的作為卻發現,政府對於油價的管制往往僅注意到公平交易法的規範,也就是由公平交易委員會去針對石油公司是否有聯合壟斷進行管制,但是對特別規範石油公司經營的石油管理法所賦予的政策工具,卻極少有效的加以運用。
其實就社會大眾的觀點而言,大家更為關心的是油價調整的合理性與透明性,如果是因為成本上漲而造成油價不得不上漲,大眾並不會盲目的加以排斥或反對;但是因為社會大眾無從瞭解石油公司的購油成本與經營效率,自然是無從接受石油公司的一面之詞,當然會對油價的上漲抱持懷疑與反對的態度,也會要求油價的訂定更為透明以降低大眾的疑慮。
高油價陰影下 保護傘終有一天要收起來
█撰文:謝金河(今週刊發行人)
石油與原物料價格高漲,已成為全球各國政府面臨的嚴重考驗。油價該不該漲其實已經討論很久,電價更是從來沒有調整過。政府究竟有沒有這麼大的能力,繼續吸納原物料漲價所帶來的壓力情勢,國營企業是否能承擔營運每況愈下,都是不可忽視的議題。
事實上,當原物料在漲價時,慢慢讓企業來承擔漲價效應,因為是逐步調整,帶來的衝擊不會這麼大。但是扭曲了原物料上漲的趨勢,過了一段時間必然會不知所措,因為長期以來沒有修正調整,現在要一次反應,沒有人吃的消。
所以未來政府在面臨這種大環境的改變時,能夠讓有關單位自主性去做決策較好,如果政府管制太多,會導致企業運作的機制沒辦法去適應大環境的變化。長久以來,討論油價漲價的議題沒有斷過,但是台灣一般民眾感受不深,因為在全世界都如臨大敵對抗油價飆漲的同時,我們在政府的保護傘之下過了好幾年太平日子。
一般民眾在終端消費的時候沒有感覺,以為中油、台電的營運能力很好,所以別的國家漲價我們都不用漲,但即使政府吸納這些油價、電價上漲的壓力,結果也是轉嫁全民,因為中油的虧損也好,台電的虧損也好,到最後還是要老百姓買單。
保護傘收下,讓民眾認識全球化
政府倒不如給企業自主決策的空間,直接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如此一來企業發展體質強健,老百姓也能對外在大環境變化有清楚的認識。全世界政府力抗高油價,最近美國總統布希明訂政策目標,美國在未來20年向中東產油國OPEC進口石油要逐年減量。
更讓大家震撼的是,瑞典政府最近宣布,15年後瑞典要變成無石油國家,換句話說從此不再使用石油。目前太陽能發電在全世界風起雲湧,當然台灣也開始加入行列,另一個非常顯著的現象是,糖價幾10年以來沒漲過,去年開始暴漲,今年更漲了33%。原因在於巴西把原來用以製糖的蔗糖拿去提煉乙醇以替代石油,所以造成糖價的飆漲。
全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尋尋覓覓,找替代性能源,反觀台灣民眾是渾然不覺。高油價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但是因為政府的保護傘,民眾沒有節約能源的概念,企業界面對外在動態環境也失去立即反應的能力,長期來講對國家是一大傷害。很多原本應該漲價的,政府都攬在身上,如果未來要一次調漲,老百姓恐怕要跳腳。
建議油價穩定調整
█撰文:蕭慕俊(任職於中油公司)
緣於台灣地狹人稠的海島經濟無法自絕於外在影響,對外的油氣依存度高達96.74%以上,本身既無油田與足以替代的天然資源以為因應,以財政資源來維持油價穩定的方式,無法長期保護消費者與產業免於國際油價波動。囿於台灣石油先天的不足,在石油政策上,「油價的穩定調整」應優於「油價的維持」。
從台灣近年來的主要油品做分析,可以看到如下之端倪:
一、從油品漲幅探討:
自2001年1月到2005年11月期間,國內95無鉛汽油未稅價格每公升從11.74元提高為15.64元,漲幅達33.22%,但是進口原油到岸價格(CIF)從每桶24.58美元漲升為53.64美元,漲幅高達118.23%。
二、油價成本考量:
以2005年11月國內成品油價來探討,95無鉛汽油、高級柴油、0.5%低硫燃料油等未稅零售價格分別為每公升15.64元、14.95元、8.38元,與進口原油CIF價格每公升11.33元相比,0.5%低硫燃料油早已不敷成本,買原油當燃料油來賣都還賠錢,中油公司可說是賣1噸賠1噸。
另外,若再扣除批售價差與儲、運費用,95無鉛汽油、高級柴油未稅賣價將低於12.5元,這還不包括員工的薪資與煉製維修等其他費用,成品油內銷價格比進口原油的價格還低,也無怪乎其他的石油公司會加強油品的出口。
三、與亞洲其他鄰近國家油價相比較
將國內的油品價格(未稅)與亞洲其他鄰近國家相比,在2001年1月時,國內的92無鉛汽油未稅價格為新台幣11.74元,與新加坡相近,低於日本約新台幣1.6元,到了2005年12月,台灣已是全亞洲油品未稅價格較低的國家,與日本、韓國相比,低了新台幣4塊多,與煉油大國的新加坡相比較,則差了新台幣7元,顯示出,在亞洲國家當中,台灣實行油價保護政策算是不遺餘力的國家之一。
此次全球油價上揚,性質不同於20世紀的3次石油危機,隨著全球石油蘊藏量的減少,石油探勘、開發、生產等成本的提高,以及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對石油的需求上升,未來的高油價型態將可能成為常態,依此推估台灣的油品市場,油價將難免上揚的命運。
長期而言,成品油價格必須反應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是難以避免,如何運用短期性的油價政策來和緩油價驟變對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行產業調整應是政策上可思考的重點。
落實「綠色資本」的有價概念
█撰文:許博涵(任職於同昱科技公司)
自從國際油價開始飆漲,「率先反應」的不是國內油電價格調整,反而是股市一前一後,創造了兩個太陽能股王,還有產業鏈上眾多的概念族群。當京都議定書開始生效,全球暖化議題受到廣泛重視之際,資本家想到的不是環境危機,而是綠色商機。從商業運作的邏輯來看,我們實在無法苛責企業集團對待綠色能源市場的態度,但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全球都在竭力推動使用替代能源的時刻,國內的應用市場卻未見起色?
過去因為政府「再三承諾」造就的台灣超低油價、超低電價政策,除了保護我們的荷包,對於想要發展一個健全的替代能源市場環境,反而造成了很大的限制。目前國內的油價停在1公升新台幣20元的水準,電價則還停在10年前的水準(每度電維持新台幣2元水準),即使政府對於國內採行替代能源大力補助措施,對於整體市場的幫助仍然相當有限。
創造再生能源的市場空間
從立法院剛通過的再生能源使用發展條例來看,雖然政府明訂對於獎勵使用替代能源的措施(見表1),但是以國內的低油電價環境,目前的替代能源在成本效益上,實在很難和傳統的市電競爭(見表2),關鍵在於我國目前尚未落實「綠色資本」有價的概念,國人對於污染及排放碳化合物耗損環境成本的認知觀念尚未建立。日前雲林縣政府打算參照國外「綠色稅制」,擬訂開徵煉油廠及煉鋼鐵廠特別稅,其中煉油稅特別按煉製原油每桶新台幣2元計徵,如果實施,可說是國內「碳稅」的先例,對於反應油、電價的真實成本有相當大的助益。
唯有讓國內的油、電價能真實反應我們需要負擔的成本,國內替代能源的發展才真正有市場空間,畢竟要說服業者以「綠色企業」為理念而持續投資替代能源設施,如果沒有經濟上的成本效益做為基礎,實在很難說服向來精打細算的台灣企業。因此,目前國內的潔淨能源產業多半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