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29
字型:
█撰文:許峻賓
日本因為國境內沒有豐富的能源蘊藏,在經歷了2次的能源危機之後,為了能夠確保其經濟高度發展與全球第2的經濟地位,不僅積極研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相關技術,也針對替代能源投入資金以進行研究與開發。除此之外,日本亦積極經營其能源外交戰略,希望透過能源技術合作、能源企業合資等方式與其他能源消費大國相互競爭,以確保其能源取得的穩定性。
今(2006)年初,日本經濟產業省(以下簡稱經產省)計劃擬訂一份「國家能源新戰略」,計畫目標包括:發展節約能源技術、降低對石油的依存度、實施能源消費多樣化等措施,並擴大本國石油公司共同合資,透過收購海外石油公司股份和參與海外石油開發等方式,爭取較穩定的油源。
過去30年已達到節能30%目標
日本經歷了2次石油危機,也曾經因此造成日本在第2次戰後首次經濟負成長的情形出現;自此以後,便極力發展節能技術,在過去30年間已達到了節能30%的目標,是全球節約能源表現最佳的國家,在新的能源戰略中,日本仍將持續達成30年節能30%的目標。在使用效率上,1980年時,日本需要消費106公秉的原油才能產生1億日圓的GDP,但現在只需消費55公秉就可創造相同的GDP。
此外,日本對石油的依賴度極高,目前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0%,為了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日本仍將持續發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燃料電池與生質能等,希望可以在2030年將石油消費的比例降至40%,並將汽車等交通工具對石油的依賴度,從目前的100%降至80%以下。
除了發展新能源與再生能源之外,日本也將在現今安全條件較為成熟的情況下,提高核能在電力供應上的比例。日本原子能委員會將持續核能循環的相關計畫,透過核廢料的處理轉成鈽原料,以供核能發電使用;也計畫耗資1兆日圓興建快滋生反應器(FBR),並生產鈾鈽混合氧化燃料(MOX)供FBR使用與運作;日本核燃料公司將開始針對鈽熱反應堆處理(Pluthermal)進行新階段的測試運作。這一連串的核能計畫,是日本希望可以在2030年時將核能發電占總發電量比例提高至30~40%之間。
即使全力發展新能源與替代能源,也對核能投入相當大的資金,日本對於石油的需求量仍高,其中的90%便是依賴自中東地區進口;為了避免中東地區抬高石油價格而導致日本經濟再度受創,日本政府積極運作並取得其他的原油來源,多年來在西伯利亞與中國的「泰納線」爭奪戰即是一例,近來日本不惜承諾花費大量資本協助俄羅斯建造西伯利亞通往東亞的油管線,以爭取「泰納線」完成後立即輸出原油供日本首先使用。
「泰納線」油管建造降低對中東石油依賴
中國經濟崛起造成對能源的需求量大增,中國採取的「走出去」戰略即威脅到日本從全球各國取得能源的數量日益短缺。日本為了取得東西伯利亞石油的輸送,而向俄羅斯提出「安納線」的建造建議,企圖與中俄間早於1994年已商訂合作的「安大線」相互競爭。在兩條管線的爭奪戰中,雖然「安納線」的建造成本高於「安大線」,但是俄羅斯卻可以透過納霍德卡港的輸出,向東亞各國及美國等國家輸送石油,其利益比只有中國受益的「安大線」更大;然而,為了能夠兼顧中、日兩國的利益,俄國最後提出「泰納線」的建造方案。據估計,「泰納線」建成後日方所取得的原油,將降低日本對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量約達10~15%。
中日間的競爭亦發生在東海的油氣田區域。自2004年開始,中日間便為了「春曉油氣田」的探勘計畫以及是否侵犯各自的經濟海域與大陸棚,而衝突不斷;此一爭奪戰,不僅涉及油氣的取得,更影響兩國間的主權範圍、經濟海域的劃分方式,也將影響2009年聯合國對於大陸棚開發權利歸屬的判決。去(2005)年日本政府決定建造第1艘用於考察近海石油礦藏的船隻,也計劃加強附近海域對於潛艇與武裝偵察艇的因應能力,以及在日本經濟海域內設立禁區,以確保海域內能源的專屬開採權。
增加對外國石油開發投資
除了上述在西伯利亞及東海地區與中國間的爭奪之外,新的國家能源戰略也將增加「日之丸石油(Hinomaru Oil)」所占的比例,亦即要求國內石油生產與開發之企業增加對外國石油開發的投資,以利未來取得能源的分配數量,藉以穩定能源的取得來源,日本政府計劃將「日之丸石油」的比例,從目前的15%提升至40%以上。
例如三菱商事株式會社(Mitsubishi Corp.)、三井物產株式會社(Mitsui & Co.),投資俄國薩哈林油氣田的開採;相較於取自於中東地區的天然氣需要2個禮拜才可到達日本,薩哈林油氣田的天然氣供應,只需要2至3天即可抵達日本,相較之下,每噸天然氣的成本則較中東地區便宜10美元。2004年初,日本和伊朗已經簽署了一項價值30億美元的協議,計劃共同開發伊朗阿扎德甘油田;日本企業也在利比亞取得了石油開發的特許權。國際石油開發公司和帝國石油公司已成立聯合控股公司,準備與其他國家的企業一爭高下。
日本的「新國家能源戰略」已經有了大致上的規劃,將再經過充分討論與國會的通過後,預計於今年中正式公布實施。(作者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