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不只是水上慶典╱另一場能源盛事

2006/06/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73

字型:


█撰文:翁鳳英 █圖檔來源:Wasserwirtschaftsamt Ingolstadt

在德國巴伐利亞區的英格市(Ingolstadt),孩子們頂著溫暖的陽光,興高采烈地利用在多瑙河上發現的流木、岸邊的沙石和其他天然材料,發揮創意做成雕刻、繪畫或其他藝術品,表現他們心目中的多瑙河。

讀友心目中的多瑙河應該是一條浪漫的藍色河川,但也許讀友們不知道,這條與萊茵河齊名的重要歐陸河川,卻有著重重的問題尚待解決。每年春季雪融時,水位高漲,總是逼迫位於它邊上的商店暫時關門大吉。在雨堡(Regensburg)超過100年歷史香腸店的老板笑笑地聳聳肩表示無可奈何,但這條河流的問題隨著東歐共黨制度瓦解,經濟逐漸開放,而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源遠流長的多瑙河

蘊育著沿岸8千萬名居民的多瑙河,長達2,845公里,發源於德國,流經奧地利、斯洛維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摩達維亞和烏克蘭等國家,注入黑海,是歐陸第2長河。

與多瑙河支流共同形成的多瑙河流域不僅是歐洲重要的文化發源地,也是撫育動植物、保持生態平衡的搖籃。多瑙河洪水舒緩區,以及沿岸濕地與森林,扮演著如同大自然過濾器的角色,阻擋污染,維持珍貴鳥類與魚類的生存環境。在多瑙河出海口處,由支流、小湖泊、沙丘所交織而成的多瑙河三角洲,更是個生態繽紛的世界,這裡撫育了全世界75種珍貴瀕臨絕種的魚類,是全世界重要自然生態區之一。

多瑙河: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命脈

多瑙河是「河流無國界」的最佳寫照。在它所流經的國家,文化有著共同的一致性,人們在能源上依存這條河流,工業與商業發展更與它息息相關;而在河上川流不止的船隻,更代表著旅遊業和漁業蓬勃的發展。

東歐於1980年代末期在政治結構上發生巨大的轉變,帶來強勢發展的新興市場,接著必須面臨全球化與企業私有化的挑戰,而這一切在歐盟經濟體制逐漸向東擴大時,多瑙河也因經濟發展需求而過度開發,只剩下20%的濕地以及一半的自然流域面積被保留下來,隨著天然多瑙河流域所遭到的破壞日益嚴重,問題一一浮上檯面。

哭泣的多瑙河

東歐「鐵幕」倒下後,經濟快速朝資本主義方向發展。強大的經濟力量首先表現在多瑙河上的運輸量。根據國際多瑙河保護組織(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Danube River)資料顯示,從1994至2000年底止,多瑙河交通運輸量攀升了71%,而多瑙河流域內,包括街道在內的交通量則同期增加了104%。雖然歐盟表示,東歐經濟體的壯大超出他們的預期,但隨著企業分工化情形日漸形成,貨物運輸的整合勢必更加密集。

多瑙河的污染來自於工業、農業與家庭用水量的快速爬升,旅遊業、能源業與運輸業的急速發展亦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目前擔任國際多瑙河保護組織主席的凱莎林戴(Ms. Catherine Day)在接受「能源報導」雜誌訪問時表示,工業與家庭廢水處理是停止多瑙河持續受到污染必要採取手段。

「在經濟掛帥的體制中,公權力在法律上的讓步,使多瑙河變成犧牲品。在違背環保原則下,有毒的物質未經適當處理即排放至河中,破壞生態平衡,非常令人遺憾。」凱莎林戴說。

除此之外,人們安裝廢水管道,未考慮河川天然流域在洪水期的疏濬問題,以不當的方式與河爭地,使得多瑙河的濕地、天然陡岸與洪水期的緩衝區全數受到破壞,而大量減少中。忽略河川自然動能,沿岸更可見到未經適當規劃的堤壩和堤防,以水泥堵塞天然隘口,或建立人工運河改變河道,均使多瑙河在一次次洪水來臨時找不到出口,而對周遭地區展開反擊。

「多瑙河日」的由來

環保意識濃烈的歐洲,並不是沒有注意到這條河川嚴重的問題,他們試圖在經濟與生態保護兩者間找到一個平衡點。1994年6月29日,多瑙河沿岸國家與歐盟共同簽署了「多瑙河保護公約(Danube River Protection Convention)」,成立國際多瑙河保護組織,專責整合沿岸國家保護多瑙河的力量,並正式開啟深具象徵意義的「多瑙河日」。

凱莎林戴在接受專訪時,特別提出她希望沿岸所有國家的居民均能負起保護多瑙河的責任,而在過去超過10年的努力下,該組織也已獲得相當可觀的成果,例如:建立評估多瑙河水質的泛國界監測系統;成立意外預警系統,若有緊急污染事件發生,可以向下游國家通報;起創5年聯合行動計畫,包括沿岸國家必須承諾降低多瑙河污染物質,並強迫投資廢水處理系統;擬定防洪分析計畫書,供沿岸國家參考。

「多瑙河日」的挑戰和目標

除了歐盟成員外,結合聯合國發展計畫(United N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e)多年來的支持,凱莎林戴希望在原本組織的架構下,提供一個更加靈活且賦有約束力量的協商機制。

她不諱言表示,雖然10年來的努力已見到些許的成效,但保護多瑙河仍面臨挑戰。例如多瑙河的污染程度仍舊很高,因此必須增加在廢水處理方面的投資,尤其是下游國家。發生意外和洪水的機率仍然相當高,而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使得生態多樣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最後,經濟發展與基礎設備的開發計畫,必須審慎評估以避免對生態造成另一次浩劫。

「多瑙河日」活動

誠如凱莎林戴所言,「多瑙河日」希望彰顯整治保護多瑙河的挑戰,喚起世人的注意,同時也要整合更大的能量和資源來迎接挑戰。因此為鼓勵多瑙河沿岸人們不分國籍熱情參與「多瑙河日」,主辦單位籌備了許多活動,而孩子們彩繪多瑙河只是重點活動之一;其他還有攝影比賽,不論是業餘好手或是專業攝影師,都可以報名參加。

另外由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與核能安全部(Federal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uclear Safety, BMU)和水源管理單位共同合辦的「第50屆國際多瑙河獨木舟比賽(TID International Danube Tour)」,召集獨木舟好手於多瑙河上大展身手。

「我們的多瑙河:不只是水上慶典(Our Danube:more than just water festival)」,邀集了年輕藝術家,大玩水上燈光與音樂,吸引著大批觀眾的目光。另外更有水上摩托車的活動,民眾也可以乘坐遊船,船上有專門導遊,準備回答所有有關多瑙河的問題。

給你我他的問題

台灣河川大都短窄、流量急,乾涸時期長,並不適合航運,然而在中央山脈的切割下,台灣的河川理當有美麗的景致。然而在過度的工業化過程中,台灣河川和多瑙河一樣大都成了可憐的犧牲品。多瑙河有幸能位在環保意識高漲的歐洲,得到沿岸國家與居民的重視與支持;那麼台灣的河流呢?誰該來關心它們呢?(作者為本刊駐德國特約記者╱感謝慕尼黑巴伐利亞區環境、健康與消費者保護部的Ms.Sylva Orlamuende與英格市水資源局的Adelheid Boehm之友善協助提供資料與照片;有興趣的讀友可逕上www.danubeday.org網站閱讀相關資料)

另一場能源盛事~世足賽

四年一度世界杯足球賽於2006年6月9日,在包括柯隆在內的德國各大城市正式展開,除了世界足球強國在此爭霸的精采比賽內容將吸引全球目光外,此次的世足賽更將能源議題首次列為活動的精神標的之一,並強制要求往後的主辦國(包括此次)必須在場地設計等方面,確實達到環保節能目標。

據估計,總共64場比賽的世足賽將吸引全球超過300萬觀眾前來,另外還有大約15,000名記者媒體、1,500名世足賽各國官員以及現場12,000名志工參與。如此龐大的人潮,勢必在交通運輸、廢物處理、能源使用等方面帶來對環境的衝擊。

因此,在現今環保議題已成為全球首要關心議題的情形下,今年的世足賽首開運動史上的先例,以做到運動場有效使用能源、運用再生能源以及支持使用環保運輸工具為主要執行工作內容,以極小化環境負面影響為目標。

負責執行上述工作內容的單位為於2002年成立的綠色目標(Green Goal),該單位結合德國環保專家與政府單位的力量,規劃運動場的設計與能源使用。它的主要任務並不只在此次世足賽上達到節能的目標,更期望設立節能標竿提升環保意識,做為將來EURO 2008與2010年南非世足賽在此議題上的榜樣與借鏡。

大眾運輸工具

各市政府已鼓勵要求前來觀賽的民眾,將汽車留在家中,轉而搭乘公共運輸工具前來。為提供民眾方便的運輸工具,德國各主辦城市均已加強改善其交通網。此外,德國火車公司(Deutsche Bahn AG)推出結合價格優惠的旅遊路線車票,民眾可任意依行程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不需要另外付費。

再生能源的使用

世足賽在供電方面需要強大的能源量,各場賽事即耗費可觀的能源。雖然12個場地依大小不同,耗費能源量亦有所差別,但平均而言,一個場地每年必須花費300萬瓩的電力,相當於500至700個家計單位於同期所需要的電力。因此,德國聯邦政府與各市府之間達成共識,以風能與太陽能供應場地與媒體中心的能源需求。另外,規定餐飲服務必須使用瓦斯,一般而言,瓦斯鍋比電子鍋能省下一半的能量。

廢物處理

大量的人潮帶來大量的垃圾,根據綠色目標所發表的資料,一場球賽大約有4萬人觀賽,製造出包括:紙張、飲料包裝、塑膠和玻璃等大約5~10噸的垃圾。為有效解決垃圾問題,維持乾淨市容,聯邦政府除了鼓勵民眾盡量降低垃圾量外,並加強各城市原本的回收系統。德國在回收垃圾上有超過15年的經驗,只要包裝上有「Green Point」的標章,都可以回收。

水源的利用

水是重要的民生物資,世足賽的用水量驚人,據估計,所有賽事將耗費42,000立方公尺的水量。因此為做到省水的目標,各場地已普遍使用特殊的閥門,可省下50%的用水量;廁所不再使用水來沖洗,取而代之的是以特殊的虹吸瓶防止臭味外散。在斯圖加特(Stuggart),處理過後的雨水可做為飲用水,而在漢諾威(Hannover)則引用河水或湖水做為灌溉或供人飲用;在漢堡(Hamburg),於世足賽的辦公室中,設有省水監測設備,記錄下來的資料可供往後節水的參考。(取材自www.greengoal.de網站)